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小科室登上全国大舞台!句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走出基层科室科研突围之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5:02:00

扬子晚报网9月18日讯(通讯员 宋亚君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近日,在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年会上,来自句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的两篇学术壁报引发与会专家关注。令人意外的是,这项学术成果背后,是一个仅 9 名医生、8 张床位的县级医院 “小科室”。从临床工作的碎片中挖掘科研价值,以 “行动研究” 为破壁利器,这个年轻团队走出了一条基层科室的科研突围之路。

现场

从 “羡慕” 到 “行动” 小科室迈出科研第一步

“过去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看着别人的学术壁报,心里满是羡慕。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不少内容并非高不可攀,我们也有能力尝试。” 句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徐进回忆道。这份羡慕没有停留在空想阶段,而是转化为团队的实际行动。

会后,肾内科团队迅速达成共识:从临床中常见的个案报道入手,开启科研探索。让团队振奋的是,首次投稿便收获惊喜 —— 两篇学术壁报成功入选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这次成功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让我们意识到,基层科室只要找对方法,同样能在学术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徐进说。

破局临床困境 打造 “碎片化科研” 模式

对于句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而言,科研探索的起点,是临床工作中难以回避的 “时间困境”。据了解,该科室虽仅有 8 张住院床位,却要承担 340 名规律血透患者的诊疗服务,年均透析操作超 5 万例次。医生的工作时间被切割成以分钟计算的碎片,“整块时间搞科研” 成为一种奢望。

“过去总觉得,科研需要专门的团队、完整的时间,结果就是一直‘等时机’,科研工作始终无法起步。” 徐进坦言,正是这样的困境,倒逼团队转变思路。经过反复研讨,团队引入 “行动研究法”,核心是 “在实践中研究,为实践而研究”,通过 “计划 - 行动 - 观察 - 反思” 的循环持续改进工作,在此基础上打造 “碎片化科研工作模式”。

具体实践中,团队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问题导向日常化,在每天的晨交班、病例讨论中,主动追问 “为什么”“怎么办”,将临床中发现的疑问及时记录,建立 “科研问题库”,为科研选题积累素材;二是激活团队协作力,充分发挥科室 39 名专科护士的作用,明确其在数据收集中的职责,并且在论文署名、成果评奖时充分体现护士的贡献,打破 “科研是医生专属” 的壁垒;三是强化反思与激励,无论是一次文献分享,还是一例特殊病例的积累,都会在团队内得到认可,通过正向反馈保持大家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定期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

聚焦临床痛点 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碎片化科研” 模式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此次入选全国学术会议的两篇壁报,均聚焦血透患者的 “生命线” 问题,其研究灵感全部来自日常临床实践。

其中,《内瘘失功后二次造瘘:慢性肾衰竭患者透析通路的重建与术后护理提醒》,针对动静脉内瘘失功这一影响透析质量的关键难题展开研究。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的 “生命线”,一旦失功,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团队通过梳理临床中数十例二次造瘘患者的诊疗数据,总结出重建方案和术后护理要点,为临床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另一篇《铜绿假单胞菌透析导管感染:菌退鞘落的治疗警示》,则瞄准长期透析导管感染这一临床常见问题。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难度大,团队结合多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分析感染诱因、治疗难点,提炼出优化导管管理、降低感染率的具体措施。

“这两项研究,都是把临床中遇到的‘痛点’,与零散的观察、技术手段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形成的。” 徐进介绍,在研究数据收集过程中,团队还创造性地构建了协作链条:护士利用透前称重、测血压的 1-2 分钟,与患者当面核实吸烟史等信息;规培生、实习生化身 “数据侦探”,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挖掘过往病史、用药记录等;医生查房时,再用几分钟核对关键信息,解决数据矛盾。这套流程让原本分散、易出错的数据变得准确可靠,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务实规划未来 为基层科室提供科研范本

谈及未来的科研规划,1986 年出生的徐进态度务实:“目前没想过追求多么高远的目标,核心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保持做科研的热度。” 团队已明确方向,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核心,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为基础,结合科室质控指标开展研究,通过 “计划 - 行动 - 观察 - 反思” 的循环,持续优化科研与临床工作。

句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的实践,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小科室提供了可复制的科研范本。它证明,科研并非大医院、大科室的 “专属领域”,只要打破 “等时间、等条件” 的思维定式,充分激发团队中医生、护士等每一位成员的潜能,从临床碎片中挖掘价值,就能实现科研与临床质量的 “双赢”。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