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碑,三代人,八十二载传承!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9-18 16:03:00
编前的话:
一座纪念碑,镌刻难以忘怀的战斗英歌;一家三代人,守护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是9月18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1938年,日军北犯,进入海安。1940年10月10日,“联抗”部队成立,在苏中树立起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无数江海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抗鞑虏。
在海安墩头,有一座朴素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曹庄战斗”的旧址上,既是“联抗”部队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一家三代人跨越八十二年的深情守护。
血战曹庄
“曹庄战斗,悲壮!惨烈!”
1943年,侵占苏中的日军、伪军对新四军苏中根据地进行联合“扫荡”。为保存有生力量,“联抗”部队化整为零,取消大队建制,将部队整编为5个连,分散打游击。7月2日,“联抗”一连在曹庄遭日军一个大队和伪军三十五师特务团包围。
副参谋长吴光明、二连连长胡英、二连指导员徐其华集合队伍,从江家舍急行军赶至曹庄东边援救一连。激战两小时后,一连突围成功,但二连却深陷敌包围圈,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二连勇敢顽强地战斗到下午5时许。
△ 徐其华
此战,二连指导员徐其华为保护当地群众的安全,主动拉响手榴弹与6名敌人同归于尽。最终,二连抗击日军、伪军1500多名,除10多人突围外,二连连长胡英、指导员徐其华等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
“曹庄战斗”谱写了海安抗战史上最为壮烈的一章,也让许多亲历者毕生难忘。墩头村老党员唐仁发的爷爷唐友余和伯父唐庆富就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从小我就听长辈们说,曹庄战斗,悲壮!惨烈!”
三代接力
“敬祭徐其华的家规要传下去!”
△ 图片来源:刘潇卉 马金龙
“我曾听伯父讲,他们当时来不及转移,躲在家里,二连指导员徐其华就率领战士埋伏在我家屋顶上打击敌人。”时至今日,谈及这段历史,唐仁发的眼中还会泛起泪花。
△ 图片来源:刘潇卉 马金龙
徐其华牺牲后,唐仁发的爷爷唐友余便把他当作自家亲人一样祭拜,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等节点,都会在家中敬祭徐其华。“徐其华等烈士是为咱老百姓牺牲的,是咱们的恩人,是咱们的亲人!”唐仁发说,这些话,爷爷唐友余念叨了一辈子,直至1953年,爷爷临终前,还给伯父留下了遗愿——“敬祭徐其华的家规要传下去!”
△ 图片来源:刘潇卉 马金龙
就这样,“接力棒”交到了唐仁发的伯父唐庆富手上。“我从小被伯父唐庆富收养,1991年,养父去世前特意把我叫到床前,再三嘱咐,不能忘了敬祭烈士。”受祖辈、父辈的影响,在唐仁发心里,徐其华就是自家的亲人。
八十二载坚守
“这条家规,不会忘!”
△ 图片来源:刘潇卉 马金龙
1991年5月,海安县人民政府在墩头村立起“曹庄战斗旧址”纪念碑。唐仁发自告奋勇,承担起保洁工作,还担任义务讲解员,结合祖辈、父辈经历,讲述那段抗战故事。自此,一大早拿着扫帚、抹布等,径直赶到“曹庄战斗”旧址,擦拭纪念碑、清扫周边,就成了唐仁发的日常。
△ 图片来源:刘潇卉 马金龙
缅怀英烈寄哀思,从唐友余到唐庆富,再到唐仁发,唐家三代人82年来,从未间断过这份敬祭。“没有英烈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唐仁发说,“敬祭徐其华烈士的家规,不会忘,还要代代传承!”这句话,不仅是对家族的承诺,更是厚重历史的现实回响。
△ 图片来源:刘潇卉 马金龙
一座碑,三代人,八十二载。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时代在变,但总有一些东西值得用一生去守护,总有一些精神代代相传:历史的真相不会被冲淡,英雄的事迹不会被遗忘,而信仰,会刺破黑暗,穿透时间,历久弥新。
▎来 源:学习强国
▎通讯员:周 强
▎海 报:张丽君
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