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本周我做主!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9-19 19:46:00

9月20日

2025年扬州城市足球联赛

第5轮赛事将在

瘦西湖景区、广陵区、仪征市

和宝应县四个赛区同时开赛

绿茵场上,激情点燃;球场之外,“citywalk”同样精彩。《扬超工作室》策划“跟着‘扬超’来citywalk”专栏,带您一起换个角度读懂扬州,更深切地感受“体育+文化”的多元魅力。

瘦西湖景区

漫步于扬州瘦西湖畔,远眺白塔——这座高27.5米的喇嘛塔,虽与北海白塔形似却神韵迥异,以其秀美的轮廓和精巧的比例,成为瘦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几乎每位导游都会向游客讲述那个引人入胜的“一夜造白塔”传说,令人惊叹于扬州盐商的财富与机智。然而,这个“一夜成塔”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

坊间传说

乾隆南巡与盐商实力

“一夜造白塔”的传说在扬州民间几乎家喻户晓。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至扬州,游览瘦西湖时,船至五亭桥畔,忽然对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一位盐商听闻后,立即打通皇帝随行人员的关系,请画师绘出北海白塔的图样,连夜以盐包为基础、纸扎为表面,堆成一座白塔。

次日清晨,乾隆在瘦西湖畔抬眼望去,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大为惊叹,以为是天降神物。有人跪奏称,是盐商为弥补圣上游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乾隆听后龙心大悦,不禁感叹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历史争议

白塔起源的多种说法

历史上,关于白塔的建造时间存在诸多争议。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肯定地记载“寺内白塔建于乾隆四十九年”。

《扬州览胜录》则记载白塔“系就旧塔基建造,旧塔建于何年,都不可考”。

《扬州画舫录》中提到“乾隆甲辰重修白塔”,乾隆甲辰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但这里明确使用的是“重修”而非始建,表明白塔的建造时间可能早于1784年。

至于“一夜造白塔”之说,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并非用盐堆成,而是“果砖石成者”。书中记载:“纲总闻之,亟以万金贿帝左右,请图塔状,盖南人未曾见也。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

在民国初年许指严所著的《南巡秘记》中,《一夜喇玛塔》一篇也记载白塔是一夜之间用砖石瓦砾砌成的,据说乾隆还为之命名“飞来喇玛塔”。

专家解读

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

建筑专家和文史学者通过多年研究,对白塔的起源提出了更为科学的解释:现存的白塔很可能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照北京北海白塔建造。

扬州白塔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根据南方审美和扬州建筑风格进行了创新改造。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塔进行对比,认为“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扬州白塔高仅27.5米,比北海白塔低8.4米,外形轮廓线更加秀美。塔身缩小,相轮(十三层级)也较北海塔瘦长,整体形态似花瓶,体现了扬州建筑以柔秀见长的特点。塔座为八角四面的束腰须弥座,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

虽然“一夜成塔”的传说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它反映了扬州盐商富可敌国的财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扬州盐商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白塔的建造,展示了对皇权的逢迎和地方实力。

如今,白塔依然静静伫立在瘦西湖畔,其传说和历史已成为扬州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夜幕降临,白塔上演绚丽的灯光秀,成为“二分明月忆扬州”沉浸式夜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夏季举办的瘦西湖国风文化艺术季中,白塔作为重要背景,向万千游客展示着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陵区

当“扬超”的打卡人潮涌向扬州老城区,有一条巷子正静静诉说着真正的富贵传奇——这里没有金砖铺地,却藏着清代盐业的金融密码;不见摩天大楼,但九进深院比现代别墅更显气派。

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进扬州“最有钱的巷子”——丁家湾,一探盐商大宅如何将白银化作诗意,让财富穿越三百年仍在你我呼吸间流转。

一条巷子

半部盐商“金融史”

当“扬超”带来的热闹与丁家湾的宁静相互碰撞,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三百年的对话。

一条狭窄仅容错身而过的曲折巷弄,竟曾是整个江南盐业的“华尔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盐务的通商口岸,铸就了如今的“四岸公所”,盐业商人联合办公;许氏盐商旧宅中斑驳的砖雕,默默记录“谦益永盐号”通过淮盐贸易点石成金的传奇。更为可贵的是,此间主人懂得“以文传富,以德承财”。

贾氏庭院不仅作为盐号账房,更成为文人墨客荟萃的沙龙;“二分明月楼”借山水园林寄托主人的美学理想。丁家湾以其一砖一瓦声明:扬州的富贵,不只是白银流动,更是将商业资本淬炼成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

深宅九进

一场穿越时空的“财富展”

在“广陵有盐”文化街区,手持咖啡的年轻人与百年砖雕静默相望;卢氏盐商宅邸的九进院落里,淮扬菜博物馆飘出缕缕香气,与旧时宴饮之景恍惚重叠;小盘谷深处,汉服少女的轻罗小扇,与长者舒缓的太极招式相映成趣。

张亮基故居中,咸丰御匾依然高悬,后人仍居住在这里,整座宅院如一座“活态博物馆”。正如相关文史专家所说,这种新旧共生,诠释着扬州的财富智慧:真正的传世之富,并非将历史封存,而是让老空间容纳新生活,让老故事持续生长。

盐商遗产

扬州人的“富贵观”

漫步于丁家湾的弹石路上,“扬超”带来的不只是人气,更是一种对财富的重新理解。

盐商先贤早已悟出:财富的至高境界,在于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许蓉楫既经营盐号,也开设粥厂赈济百姓;包松溪建棣园而后转为湖南会馆嘉惠同乡。如今这般哲学依然延续:平园居民在精美雕窗下过着现代生活,广陵小学旧址化作文创空间,孩童在盐商老宅中提笔习字。

丁家湾之“富”,从不显山露水,却如淮扬菜般追求“清鲜平和”——这座城市始终相信,真正的富贵,是雅致、包容,且始终与生活温柔相待。

仪征市

“扬超”赛事启幕后,仪征足球队的队徽设计引发广泛关注。

仪征足球队队徽设计巧妙融合国宝熊猫与运河文化,设计师曹鹏飞通过视觉语言实现地方特色与体育精神的创意碰撞。队徽核心元素取自枣林湾世博园的熊猫形象,其标志性的黑白毛色与足球的黑白双色巧妙呼应。熊猫两侧的浪花造型兼具双重意象:既象征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地理特征,又通过祥云化表达传递吉祥祝福。

队徽创新采用紫金双色,灵感源自仪征特产紫菜薹的紫茎和金叶,紫色寓意紫气东来,金色象征竞技辉煌。从熊猫IP到紫金配色,队徽设计既凸显仪征文旅资源特色,又寄予体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期许,成为解码仪征城市文化的视觉符号。

舌尖上的紫水晶:

仪征人冬季必吃的健康密码

紫菜薹作为仪征人熟悉的冬季美味,每年晚秋初冬便成为当地餐桌常客。当仪征足球队将这一本土元素融入队徽设计时,外界或许会感到新奇,但对仪征人而言,紫菜薹不仅是家乡味道,更是与熊猫IP同样重要的城市符号。

仪征市地处江苏省中西部长江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1800多小时、无霜期230天、气温15.7℃、降水1020mm,光热水资源协调,生态环境优越,地势北高南低。紫菜薹核心产区集中在十二圩、真州镇一带,古运河入江处形成的灰潮土富含微量元素且呈碱性,促使花青素呈现紫色特征。仪征枕江襟水、半山半圩的向阳环境,造就了紫菜薹嫩滑无渣、清香甘甜的独特口感。作为富含花青素和17种氨基酸的健康食材,其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备受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紫菜薹的食用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唐代时便作为贡品被皇室誉为金殿御菜。如今,冬季食用紫菜薹已成为仪征人的饮食传统。其经典做法是将薹洗净折断,与咸肉合炒:先用荤油煸炒咸肉后盛起,再单独翻炒紫菜薹并加入姜末去腥,最后混合咸肉,起锅前滴入香醋提味,便成就这道色紫、香浓、味鲜的特色菜肴。

从地理标志到产业升级:

仪征紫菜薹的紫色振兴之路

仪征紫菜薹已有千年种植历史,栽培面积为江苏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最大。这种叶尖、薹细、皮紫红色的地方品种具有鲜明地域特性,异地种植会导致颜色变淡、口感变苦。

为破解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难题,2018年,时任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辉提出了特色蔬菜的发展方向,推广“紫菜薹+水稻”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生产和标准化流程构建完整产业链。

为了在全市范围内陆续调整、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扩大仪征紫菜薹种植规模,仪征市农业部门邀请了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江苏大学,从基因方面开始研究紫菜薹的特性。以种植地方品种和外地的武汉品种红杂60,紫棱11做对比实验。在新城、十二圩、马集、大仪等乡镇进行试种,进一步确定仪征特色蔬菜的发展方向。2019年3月,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发出受理公示,接受仪征市蔬菜行业协会提出的仪征紫菜薹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11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准仪征市蔬菜行业协会注册仪征紫菜薹地理标志商标。这不仅是仪征市首件地理标志商标,也是扬州市第25件获得此殊荣的农产品。

目前,仪征紫菜薹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万余亩,并成功引进10余个新品种,在守护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方面迈出新步伐。仪征市蔬菜行业协会会长尤康表示,当地正通过做强产业带动百姓致富,同时大力拓展市场。为延长产业链,仪征市积极探索深加工路径:开发紫菜薹脆等休闲零食,丰富产品形态;采用冷冻技术实现周年化生产,突破季节性限制;创新推出紫菜薹咸肉包、紫菜薹汤圆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此外,仪征市还构建电商销售平台,拓宽线上渠道,推动紫菜薹从田间走向全国市场。

宝应县

宝应队的队徽,一直是球迷们热议的话题。在这枚设计精巧的队徽上,一座亭子稳稳占据“C”位,它就是宝应的地标性建筑——八宝亭。小小的队徽里,为何一座亭子如此重要?

八宝亭的前世今生

八宝亭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是宝应县的象征。

要读懂队徽上的亭子,纵棹园里的这座古亭,便是最好的答案——它不仅是建筑,更是宝应城市起源与乡愁的载体。

推开纵棹园素砖高瓦的园门,垂柳石路伴着溪水潺潺,方形四角攒尖的八宝亭赫然矗立,赵朴初题写的“八宝亭”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亭周石碑记载着它的岁月: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始建,清道光年间重建,1983年迁建至此,如今是3A级免费景区,每日8:00—18:00向市民开放。

“唐上元三年,真如尼姑在宝应湖得八宝献帝,皇帝改年号‘宝应’,县名由此而来。”亭下晨练老人指着碑文讲述。传说中的如意珠、红鞯鞴等 “八宝”虽只存于史料,八宝亭却成了祥瑞的见证。如今清晨,这里满是打太极、唱淮剧的老人;傍晚,家长带孩子在亭边嬉戏,古亭与烟火气交融,成了宝应人最亲切的日常。

逛完八宝亭,纵棹园的翦淞阁、竹深荷净堂亦值得驻足:木质雕花雅致,窗景映荷清幽,与八宝亭共同勾勒江南园林画卷。此刻方懂,队徽将八宝亭放C位,不只是因它是地标,更因它是宝应人“乡愁与认同”的载体——正如球迷对球队的归属感,宝应人对城市的情感,早已与这座古亭紧紧相连。

从“老八宝”到“新八宝”

若说八宝亭是宝应的“文化符号”,那“八宝”物产便是城市的“味觉名片”。

“宝应特产”店里,老板拿起一罐藕粉笑道:“以前的‘老八宝’,就是藕粉、慈姑、荷藕、大闸蟹这些,都是‘五湖四荡’养出来的好东西。这藕粉用宝应湖老藕磨制,细腻无渣,早年还是进贡佳品!”

地处里下河的宝应,凭丰沛水源与肥沃土壤,加世代种养技艺,让“老八宝”成全国闻名特产:泾河西瓜甜脆、山阳干子豆香浓、安丰卜页薄如蝉翼,每一样都带着水土的馈赠。

2023年,经推荐、评审与投票,“新八宝”出炉:宝应荷藕、宝应慈姑、宝应核桃乌(青菜)、宝应湖大闸蟹、宝应大米、五朵金花甲鱼、山阳羽绒、泾河大糕。“变的是名单,不变的是好水土。”老板指着泾河大糕,“现在的大糕加了桂花芝麻,包装精致成馈赠首选;荷藕也不只是做藕粉,藕夹肉、莲藕脆片都卖到国外了!”

宝应“宝贝”多,“八宝”的故事更延伸至现代产业。如今宝应主打“两电两新”体系:电力装备领域,宝胜集团电线电缆远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里,森萨塔科技智能传感器供不应求;新能源产业园中,光伏板映日发电,风电叶片在田野转动;新材料企业产品更走进航空航天领域。“以前靠水土养‘八宝’,现在靠技术造‘新宝’。”园区工作人员的话,道尽产业升级底气。

站在产业园观景台,远处荷田连片,近处厂房林立。此刻读懂:队徽上的八宝亭,不仅代表宝应的过去,更象征现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宝应始终在“孕育宝贝”。

“足球之乡”的百年文脉

宝应生态体育公园体育场,球员训练呐喊声此起彼伏,场边宣传牌上,队徽的八宝亭与足球并肩,诉说“足球之乡”与古亭的不解之缘。

“早在1922年,宝应就有足球队了!”宝应足协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历史照片介绍说,“那时公立第一高等小学的学生,在运河边空地上踢友谊赛,说不定比赛间隙,还会去八宝亭下歇脚!”1936年,宝应县足球队斩获江苏省第五届运动会分区赛冠军,载誉归来时,乡亲们在八宝亭下敲锣打鼓迎接。

20世纪70至80年代,宝应足球迎来黄金期:43支队伍、512人次征战市级以上赛场,拿下9次市级冠军、2次省级冠军,9人进入国家队或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赛事;女子足球队从零起步,成为扬州地区劲旅……

如今,宝应足球氛围更浓:37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6所足球特色幼儿园织就青训体系;2021年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村超”“企超” 遍地开花。这次“扬超”,宝应专门成立组委会,多部门联动保障,把赛事当成“城市盛会”。

夕阳西下,球员们在场边合影,队徽与远处八宝亭遥遥相望。此刻终于懂了:队徽上的八宝亭,不是简单装饰,而是宝应足球的“精神图腾”—— 它见证从泥土球场到专业绿茵的变迁,见证从校园足球到全民足球的普及,更见证“足球之乡”的百年热爱。

跟着“扬超”逛过这一路才知:宝应队徽上的亭子,占的不仅是视觉C位,更是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核心——正如足球赛场的中场核心,它串联起宝应的所有精彩,也将带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在“扬超”赛场上被更多人看见。

通讯员 李正俊 姚翠红 朱月 朱珠 刘延龙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荣斌 陈晨 赵磊 胡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