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更新的典范|以文脉繁荣城市,从“点点亮”到“处处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8:00:00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盛夏里的彭城七里,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披上了璀璨的晚装。从空中鸟瞰,这里的夜景,如同一幅精心描绘的画卷。繁华的文庙,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古朴的回龙窝,光影交错,静谧闲适;繁忙的月光市集,五彩缤纷,热闹非凡……这段全长7里的风光带,宛如一条珠链,镶嵌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
曾几何时,这里的夜晚,繁华与萧疏交织,一边是高楼大厦、人气景区,一边是老街旧巷、寂静院墙。从“点点亮”到“处处靓”,彭城七里用积沙成塔式的改变,生动展示了一幅城市更新新图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保护:把城市的“烟火气”和“文化味”有机结合
云龙山东麓,经过连日的紧张施工,云东一道街景观改造项目露出了靓丽的身影,与之遥相呼应,故黄河畔的黄楼改建工地,撤去了脚手架的包围,已展现出雄伟之姿。
这两点一线相连的,便是贯穿老城区南北的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的主轴线,全长3.5公里,见证着古彭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百姓的集体记忆。
“彭城七里项目甫一落地,就牢牢定位于‘赓续千年文脉,彰显彭城风采’”,项目设计方、中衡设计集团副总建筑师王志洪介绍,彭城七里项目紧紧围绕提升文化自信、挖掘历史内涵、彰显名城魅力、焕发片区活力、优化功能布局、构建更新框架、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幸福指数等既定设计目标,建构基于文脉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城市更新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文脉传承保护与时代追求有机结合,把城市的‘烟火气’和‘文化味’有机结合,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小桥流水。彭城七里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两者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薛以伟认为,徐州历史文脉一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秉承文化保护传承和民生福祉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将“彭城七里”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的展示示范区。
“文脉呈现有三种基本形态,包括古籍文献、历史文物、非遗文化,彭城七里是镌刻徐州历史文化记忆中轴线的精华部分,该项目的打造无疑具有样板意义”。
同时,“烟火气”也是着力保护的重点。彭城七里没有大拆大建,一搬了之。除个别小区外,原住住民基本都原地保留,因为他们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下圆墩遗址
发展:把繁荣文旅和与拉动经济有机结合
从状元李蟠到苏轼在徐的各种印记,一批批历史文化资源的“显山露水”,传递着城市厚重的历史文脉;从繁华文庙到琳琅满目的月光市集,各种文商旅资源的融合开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体验;从整治街巷到改建停车场,各种积少成多、补齐短板式的配套改造,让City Walk的体验更便利更“丝滑”。
城市的面貌一新带来了“网红”效应,也迅速成为文旅市场的爆款,并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是‘慕名’徐州烧烤过来的,来了才发现徐州是越逛越有味,越待越不想走”,周方来自江苏扬州,在朋友几番推荐下,29日他独自一人来徐州“打卡”。从原计划的品尝烧烤一日游,到如今,他已在徐州待了3天,“我去了黄楼、文庙、地下城遗址、回龙窝、户部山、博物馆、月光市集……我感受到了徐州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更惊喜的是,游、逛、吃,交融在一起,边吃边逛、一路打卡。”
正如周方的切身感受,彭城七里项目,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保护,更体验了文旅的深度融合。徐州市文旅局副局长张伟表示,彭城七里项目通过对沿线的一系列改造提升,打造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网红打卡地,形成鲜活的“徐州标识”,让文旅资源“活”起来,业态“多”起来,消费“热”起来。
彭城七里夜景
共享:把焕新城市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
“以文脉为媒介,以民生福祉为落脚点”,彭城七里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孙庆恩表示,彭城七里项目,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深远谋划,让百姓共享更新成果。项目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着力于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我们是在用‘绣花’的功夫,做好民生改善大文章。”
在南部“彭城之源”片区,着重于植入文化属性与公共服务功能,强化云东一道街的景观整体提升;在中部“土城汉风”片区结合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和土山汉墓,打造出功能多样,承载力强的泛博物馆公园;在北部的“黄楼胜迹”片区,重塑古城“一轴一环两廊”的空间架构,开辟出百姓日常休闲新空间。通过“文脉保护利用+产业协同融合+城市功能完善”的运作模式,彭城七里项目旨在打造有地域特色、有个性魅力的城市文脉,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出“民生改善、绿色引领、赓续文脉、资源导向、智慧流量、人本生活”六大策略。
增设停车位,修补片区内破损道路,规范城市道路标志,配建社区服务中心、适老适幼化设施、健身休闲公共活动设施……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设施老化的小区告别了脏乱的居住环境,迎来了新的生活。”看到曾经破旧斑驳的建筑外立面焕然一新,研究徐州老街巷变迁的徐州民俗专家李世明有感而发。
城市功能提升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更多精品工程、安全工程、民心工程的实施,实现了“面子”与“里子”的双提升。
回龙窝
彭城七里从规划之初便有三个目标:丰富文化内涵,梳理历史文脉;突出民生导向,补齐公共配套短板;推动文商旅居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将“保护”、“发展”、“共享”三个关键词融入到城市更新的全过程。
薛以伟认为,彭城七里项目一是打造了美丽城市的“徐州样板”,“一轴两廊”、“云山苍苍,黄河泱泱”,从下圆墩文化遗址广场到黄楼“口袋公园”,既呈现出悠久的文明历史,又兼顾对城市街心绿地的惊喜雕琢。
二是提供了城市文脉传承的“徐州样本”。在开发中着重于整体设计、系统保护,着力于文化繁盛、商业繁华,既保留历史风韵,又体验时代风华。比如“户部山一回龙窝”月光经济街区,不仅是“网红打卡地”,还获得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三是营造了宜居城市的“徐州样态”。“彭城七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老旧小区众多,人口密集。经过文商旅居一体规划,景区、社区、园区统筹建设,体现了文商旅居融合发展的理念。
四是创新了智慧城市的“徐州样貌”。苏宁广场标志性的汉俑、汉服灯光秀、数字博物馆带来了科技新体验,无疑都是将现代科技、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其中,取得了古今交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成果。
基于文脉的城市新空间塑造,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创新。徐州彭城七里项目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我们应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让城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彭城七里项目总设计师、中衡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冯正功如此评价。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