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排到2026年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10-12 16:20:00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效率与匠心能否兼得?
走进扬州宝应县射阳湖镇的
江苏钧骋车业有限公司,
答案正写在车间里。
一侧,60余台激光切割机器人以冷静的弧光为笔,在金属画布上勾勒未来;另一侧,老师傅们敲打金属的叮当声,回荡着传统工坊的温度。这家企业不仅让产品成功驶向了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在2024年实现了销售额突破3亿元大关。
机械臂狂舞:
水乡工厂如何实现效率『三级跳』?
走进钧骋车业的智能化车间,橙色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进行着焊接、搬运和组装作业;200T至1250T的油压机有序运作,冲压件精准成型……冲压、焊装、电泳、总装四大汽车生产工艺车间,支撑起企业强大的生产能力。
“这条产线是去年3月完成改造的,从建厂初期的2台机械臂发展到现在的31台,累计投入超过6000万元。”企业生产部经理邵其富指着一条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说,目前公司年产1万台套产品,其中90%以上用于出口。
水乡宝应素有
“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中国汽车钣金之都”美誉。
在这场持续的“机器换人”浪潮中,
变化是颠覆性的。
“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点,最少是人工的几倍,甚至好几倍都不止。”邵其富的语气中透着自豪。数据显示,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0%,产品合格率达到99.8%。
这场“效率革命”带来的不仅是车间里的焕然一新,更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和订单保障。
“目前在手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第二季度。从春节开工以来,我们就一直加班加点保证交付。”钧骋车业董事长郭步华表示,公司拥有13年出口经验,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年外贸销售额约3.5亿元,占集团总收入90%以上。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0%。
老爷车密码:
0.1毫米的『手感』为何无可替代?
在钧骋车业,自动化并非故事的终点。穿过自动化车间,步入老爷车定制区域,耳畔的机械嗡鸣瞬间被一股充满手工质感的声浪取代。老师傅们躬着身,全神贯注地打磨着每一道车身曲线,飞舞的火花将他们的身影映照在光洁的车身上,仿佛从未来工厂步入时光工坊。
在这里,59岁的老钣金师傅黄金宝正在仔细检查车身曲线,同事们都称呼他为“老鹰”,因为他在工作中,总能迅速发现问题、预见风险。从事钣金工作40多年的他,手上有一种特殊的“触感”,“机器可以做得很精准,但有些曲线和弧度,需要手感来把握。”他说着,轻轻敲打着一处细微的不平整处,“这里差0.1毫米,整体效果就不同了。”
郭步华轻抚着一台即将发往北美的老爷车车身说:“这是我们自主复刻的眼镜蛇谢尔比跑车,除了这款,我们还开发了20多款老爷车整车身。这些私人定制的产品,定价从十几万美元到数十万美元。客户买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份情怀。”
凭借每年1000台的精工之作,钧骋车业在经典车领域树立了坚实的口碑,目前订单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这些凝聚着时代精神的座驾,成为众多收藏家与车迷的挚爱。
“我们有海外仓,明年这个领域还会大爆发,我们计划生产2000台这样的车身。”郭步华对老爷车定制业务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就是0.1毫米“手感”所无法被机器替代的商业价值与市场回应。
『海外仓』背后:
产学研如何架起全球『供货桥』?
要读懂钧骋车业的“海外仓”战略,不能只看仓库本身,更要看支撑其稳定供货的创新引擎。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钧骋车业的活力不仅源于车间的“硬”实力,更来自持续的创新“软”实力。
在研发中心的激光切割区,编程师傅刘志勇正全神贯注地调试一台新引进的激光切割设备。他说:“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只有摸透它们的‘脾气’,才能驯服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不久前,他通过反复调整切割路径和参数,成功将特定材料的利用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别小看这5个百分点,这一项关键工艺的优化升级,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可观的原材料成本。
在钧骋车业,有着一支规模超过50人、结构精良的研发团队。像刘志勇这样的核心成员平均拥有超过10年的行业研发经验,涵盖了软件工程、硬件开发、产品设计及测试验证等关键领域。
近年来,钧骋车业年度研发支出均占到销售总收入的8%以上,这一比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多年来,他们与江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体系,累计获得23项专利授权,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3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些扎实的产学研成果,正是企业通往全球市场的“供货桥”最坚实的桥墩。
来源 扬州日报
通讯员 宝萱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胡俭 刘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