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一缕吴江丝,千年江南韵

来源: 央视一套

2025-10-14 18:21:0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桑种养与丝绸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江苏吴江,这座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以源远流长的生产历史、独特的蚕桑种养技术、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巧夺天工的丝织技艺为特征,积淀了厚重的蚕桑丝绸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地域名片,那就是——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

每年的农历三四月份,是吴江蚕农最繁忙的时节,因为春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饲养。蚕,是繁华锦绣的历史开篇,对当地乡民的经济生活也至关重要,所谓“春蚕半年粮”。当地蚕农也形象化地说:“上半年人养蚕,下半年蚕养人。”因此,这个时候也被称为“蚕月”。

数千年来,吴江蚕家已熟谙家蚕的生长规律,并适时应势加以饲养。蚕卵的外观如细芝麻粒,1700~2000粒才约重一克。它的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这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摄取营养的关键,小蚕就孕育其中。

养蚕是一项既细致又繁重的劳动,从蚕卵到蚕茧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其间蚕农们每日喂食四次,精心照料,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只蚕,生命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吃饭,它们要昼夜不停地进食新鲜桑叶,就像进行一场比赛,身体发生着巨大变化;二是睡觉,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数次皮,每次蜕皮前都有一段时间不动不食,像睡着了一样,所以也被称为“蚕眠”。

可以说是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蜕皮继续吃,蚕的身体也随之增大。在经过四次“蚕眠”之后,蚕长到了最后一个龄期——五龄。它们生长速度极快,此时的蚕体重量已经是刚孵化时的一万倍。

吴江的蚕农们年复一年,用双手续写着这份传承。当最后一粒蚕茧落入竹匾,故事就将开启下一个篇章。这里,蚕事不仅是生计,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江南记忆。

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蚕从刚孵化到结茧,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依赖桑叶,桑叶所含的营养物质是蚕生长、发育和吐丝结茧的基础。因此,桑林的维护尤为重要。

温润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土壤环境,使桑树成为吴江地区自然生长的古老树种,周代起就有人工栽培。随着当地桑蚕丝绸市场的兴起,桑树渐变“摇钱树”,蚕区桑园连片,桑园或大或小,屋前宅后,无处不在。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吴江人创造性地发明了多种桑树栽培技术,在桑园管理方面积累了系统而完整的生产经验。

缫丝织绸是种桑养蚕的目的。这是大地的另一种语言,蚕以生命为经,人以时光为纬,在江南的织机上,编织出最柔软的史诗。丝绸制品分为14大类,即便是最简单的丝织物,也都由经丝和纬丝垂直交织而成。这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它将农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千百年前,丝绸在手工织机的经纬间流淌,现在,工业织机正续写这段华美篇章。看机械穿引丝线如行云流水,听数控系统将古老纹样转化为数据语言。这不仅是效率的革命,也是传统的涅槃。丝绸上渐显的纹样里,藏着更细密的农业密码。一匹匹曾在古法织机上惊艳世界的东方丝绸,正以全新的姿态编织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拥有家蚕品种资源1490份,是世界上拥有家蚕品种资源最多的国家。这些品种每年都需要保种,并且要维持其遗传性状不变异,只要一年不养,就不能继代,种质资源就会遗失。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生产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良种选育,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优化。

种桑养蚕,不仅是吴江地区因地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浸润与精神风骨的寄托。蚕桑文化系统的背后,饱含着勤劳的吴江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精妙的劳作方式,更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体系。

“水路交织”的圩田景观,是它独特的外形;“水陆循环”的生态智慧,是它灵动的脉络;“丝路织锦”的经济韧性,是它坚实的骨架;“蚕语千年”的文化基因,是它不朽的灵魂。它构建起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对话桥梁,为全球农业文明互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0月14日

CCTV-1综合频道 18:20档

《农耕探文明》第二集

《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