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甜瓜熟了,巴扎火了,撸串也能扫码了!”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10-14 18:52:00

初秋的乌恰县,

生机在天山南麓与帕米尔高原

交汇的绿洲间跃动——

哈拉铁列克村干净的柏油路两侧,

崭新的扶贫商铺

与整齐排列的富民安居房相映生辉;

戈壁科技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

“凰金9号”甜瓜

藤蔓茁壮、幼果初挂

……

令人艳羡的生活场景背后,是第十一批常州市对口支援新疆克州乌恰县前方工作组设身处地的思量和精益求精的实践——入疆两年来,他们谋当下、立长远、惠民生,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细微处到夯实区域长远发展的基础面,从有形的硬件投入到无形的动力培育,乌恰县的“民生之变”徐徐展开。

“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小事连着大民生。”工作组组长、乌恰县委副书记路琦初心拳拳。

乌恰地处高原,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季节性分布不均。随着县城发展和人口聚集,原有供水系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保障一座城的“水瓶子”,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民生工程。

为此,常州援乌恰工作组投入2200万元资金实施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建V型滤水间、水泵房、蓄水池、废水及排泥调节池、污泥浓缩池、污泥平衡池、脱水机房各1座,改造锅炉房、加氯间、加药间等,新建长达1.5公里的输水管。

项目经理李惊天指着新建设的蓄水池介绍说:“改造后,供水规模从原来的1.5万立方米提升至5万立方米,能彻底解决城区及周边乡镇的用水紧张问题。项目采用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在不添加絮凝剂的情况下,出水浊度能稳定控制在0.5以下,远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

我们援建的另一个重点,是打造一个技术领先、基础牢固的现代化水厂。

常州援乌恰工作组项目协调科科长、乌恰县发改委副主任张兴民说,工作组在项目中搭建了全时段、智能化的监控调度平台,为水厂未来的高效精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入冬前,居民们就可以摆脱过去不时断水的窘境,用上充足、稳定、安全、洁净的自来水。

每逢周三和周六的巴扎日,热闹的人群便从四面八方向西极大巴扎涌来。

商户们开着货车、骑着摩托车,将琳琅满目的货品带到市场上出售。居民们携家带口,来这里采购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新疆风味的烤包子香气四溢,图案精美的羊毛挂毯与手工打造的库姆孜琴引人驻足,干香的牦牛肉干、醇厚的奶制品等特色物产更是应有尽有。吆喝声混合着欢声笑语,把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填得满满当当。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商户阿迪拉回忆,“晴天一身土,雨天满地泥。没有固定摊位,人一多就乱糟糟的,沾了尘土的茶叶和香料,多半要折价才能卖出去。”

变化,始于一场“绣花功夫”式的改造。常州援乌恰工作组投入1369万元资金,改造13座钢结构大棚,维修地面1.7万余平方米,还通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公共厕所。新市场巧妙融合当地民族特色与现代商贸需求,保留了巴扎开放、通透的空间布局和自由交易氛围,并运用本土特色元素加以装饰。改造完成后,140个标准化摊位分区明确,卫生条件大幅改善。

在硬件改善的同时,工作组还同步引导商户使用线上支付,推动传统巴扎向现代化集市转型。数据显示,新落成的西极大巴扎日均客流量增长了近3倍,每次巴扎日的交易量翻了一番。

“路面干净平整,带着孩子来也不怕他摔跤。分区很清楚,想买什么直接就能找到,付款用手机扫一下就行,特别方便。”常来采购的居民刘女士笑着分享她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那个有温度、有烟火气的巴扎,但逛起来更舒心、更体面了。”

布茹玛汗·毛勒朵今年已经83岁了。她自19岁起义务巡边,24岁时成为吉根乡千里边防线上的首批义务护边员,这一守,就是60年。她的故事,是传唱在乌恰的一段佳话。

2023年,常州援助当地在边境线上建成了一座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品,细细讲述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故事,展示宝贵的戍边文化。

“过去,护边员们的感人事迹缺乏一个集中展示和系统传承的平台。”基地讲解员李雅轩介绍,“现在,这座基地成了我们学习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

基地的建成,也成为当地发展红色研学旅游的核心支点。去年暑假,来自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的学生申欣睿就与常乌两地50多名学生一起,穿越崇山峻岭与荒漠戈壁来到这里。“我们在这里拜访了布奶奶,听她讲述几十年如一日巡边护边的故事,抚摸她刻下‘中国’二字的石头,那种为国守边的坚定信念让我特别感动。”她回忆说。

常州援乌恰工作组干部人才科科长、乌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居智君说:“让戍边精神可见、可感、可传承,能极大地增强各族群众的家国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是民生福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谢维娜

摄影:唐新卫 居智君

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