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24小时全力“烘”!全市服务保障点位公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2025-10-17 16:11:00

初秋的港城,阴雨连绵。

本应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田野

却因不期而至的持续降雨

而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保住这些将到手的秋粮

防止粮食因无法晾晒而霉变发芽

成为一场与天争时的硬仗

在这场保卫秋粮的攻坚战中

遍布城乡的粮食烘干中心

火力全开,昼夜不息

构成了确保“颗粒归仓”的最后一道

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

烘干塔下

“金龙”奔腾不息

机器轰鸣,热浪扑面。在灌云县圩丰镇庆华农机合作社,巨大的烘干设备正发出持续的运转声。刚从田间抢收下来的玉米,色泽金黄,却带着湿漉漉的水汽,正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烘干塔。

“这是一台日产500吨的烘干设备,现在正在进行烘干作业。”灌云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相颖在现场介绍,她的声音必须提高分贝,才能盖过机器的噪音。在这里,刚收获的玉米不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科技的力量去除多余水分,安全入仓。

同样的繁忙景象出现在赣榆区塔山镇的一家烘干厂。厂区内,金黄的玉米堆积如山,3台塔式烘干机组成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传送带如同血脉,将潮湿的谷物送入“钢铁巨兽”腹中,经过智能温控系统的精准“调理”,再将达到安全水分的干爽谷物输送出来。

“目前我们主要烘干玉米、水稻和花生,每天可烘干1200多吨谷物。”负责人张达嗓音沙哑却目光坚定,“我们24小时不停工,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的损失。”

硬核科技

托起“老把式”的心安

在灌南县新安镇的一家家庭农场粮食烘干中心,紧张与忙碌从凌晨就已开始。20余辆满载新收水稻的农用车排成长龙,焦急而有序地等待卸货。机器轰鸣声中,金灿灿的稻粒如瀑布般倾泻进烘干塔,场面壮观。

“从凌晨4点忙到次日凌晨,每天能烘干近1000吨粮食!”负责人周海红一边紧盯设备参数一边说。这位扎根农田20年的“老把式”对眼前的场景感慨万千:“以前遇到连阴雨,看着霉变发芽的水稻直掉泪。现在,我这烘干中心不仅是自家500亩水稻的‘避风港’,还能帮周边200多户乡亲解决难题。” 这份心安,正是来自身后那套高效运转的硬核科技。

在灌南,全县已统筹建成覆盖11个镇的120余家粮食烘干中心,拥有烘干设备298台。各中心普遍推行绿色技改,采用薄层大风量横流式烘干工艺,相比传统方式,能耗降低30%,效率提升40%。

正是这些日趋完善的科技烘干设备,托起了无数像周海红这样的种植户“颗粒归仓、品质不降”的底气。

全力保障

打响秋粮“保卫战”

面对严峻形势,一场上下联动的秋粮保卫战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打响。11日至14日,市农业农村局紧急启动“三秋”农机化工作下沉服务活动,组织多个工作组奔赴各县区生产一线,以“保障秋粮颗粒归仓、推动秋种不误农时”为重点,科学统筹全市农机资源,全面强化服务保障措施。

在这场与天争时的战斗中,市级层面率先行动,不仅及时公布全市粮食烘干服务点联络信息,指导种植户适时收割、就近烘干,更通过下沉服务精准掌握各地需求,为县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级统筹指导下,灌云县对全县73个粮食烘干点逐一巡查登记,确保设备处于最佳作业状态,并成立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利用晴好天气窗口期突击抢收。赣榆区则迅速启动粮食烘干应急预案,统筹全区63个烘干点、250台烘干机全部开足马力,构建起全覆盖的烘干服务网络。

夜色深沉

但各地的烘干厂内依然灯火通明

机器的轰鸣声、运输车的引擎声、

工作人员忙碌的脚步声

共同奏响了一曲

与天争时、保卫丰收的激昂乐章

农机作业保障组及服务队信息

(图片可放大查看)

市粮食烘干服务点联络信息

(图片可放大查看)

滑动查看完整信息 △

记者:袁春梅 通讯员:彭先进 殷开军 张南宁 徐云邦 梁玲综合连云港农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