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男子走丢18年后回家 七旬哥哥:他不会说话,以为早不在人世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1 18:30:00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护士为吴业昌涂抹药膏
“我们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10月21日,扬州仪征的一个小村庄,用最隆重的仪式迎接一位亲人。七旬大哥吴业文声音哽咽,重复着“没想到”。谁也想不到,那个在2007年一个雾夜走失、无法说出自己名字且智力残疾的弟弟,在家人早已不抱希望的18年后,会如此真实地、笑呵呵地重新站在家门口。唯一遗憾的是,日夜思念他的母亲,已带着遗憾离去,再也看不到这泪流满面的一幕。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送吴业昌回家
从“沈卦琦”到“吴业昌”
8时45分,记者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见到了66岁的流浪人员沈卦琦。如今,他的身份已经查明,正是扬州市仪征市月塘镇邵庄村村民吴业昌。因长期受皮肤病困扰,需要定时用药,护士正仔细为他涂抹药膏。沈卦琦十分听话,全程配合着护士的每一个动作,眼神里流露出安宁与信任。
9时,启程的时刻到了。在救助站三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吴业昌一步步稳稳地走向护送车辆。他始终面带笑容,不论见到谁,都乐呵呵地点头回应。救助站工作人员还特意带上了一床厚棉被和一个印有“南京救助”字样的黑色背包,里面装满了为他准备的生活用品。救助站工作人员任欣雨轻声说道:“救助站为每一位返乡人员都准备了物资,希望他们带着的,不只是行李,还有南京的温暖。”
吴业昌在家人的搀扶下回到家中
在护送车辆上,记者了解到吴业昌的情况。时间回溯到2010年1月18日,当时他在南京八卦洲流浪,由八卦洲派出所救助后,送至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据该站工作人员朱昀介绍:“入站后,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并多次尝试沟通。发现他虽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与人进行基础的眼神或肢体交流,但因存在言语障碍且智力水平偏低,始终无法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
在三个月的站内生活期间,工作人员多方为其寻亲,但始终未能获得有效线索。遵循相关工作规程,在寻亲无果后,吴业昌被转送至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进行长期安置,并在此度过了十余年时光,沈卦琦也就成了他这些年来的名字。
转机出现在今年8月底。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对长期安置的受助人员开展一对一探访与调查。工作人员为沈卦琦拍摄了最新照片和视频,并借助公安机关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比对,初步发现他与扬州市仪征市月塘镇邵庄村的一位名叫吴业昌的走失人员高度相似。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迅速联系当地派出所进行走访核实,最终确认了其身份。闻讯后,吴业昌的家人激动万分,第一时间赶往南京探望。
吴业昌家中挤满了前来道喜的村民
我们以为你不在人世了
10时17分,在仪征老家村口焦急的等待中,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车辆缓缓停下。吴业昌,这位离家十八载的游子终于回来了。家门前的道路早已被热情的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鲜红的拱门无声矗立,其上“分别十八载,今朝终相聚”横幅。
车门开启,弟弟和妹妹便快步上前,一把紧紧搀住吴业昌的手臂,仿佛生怕这失而复得的亲人再次消失。在众人的簇拥与注视下,他步履蹒跚,一步步走向家门。
当吴业昌的目光落在屋内母亲的遗像上时,无法说话的他只是怔怔地望着,泪水无声地滑过脸庞。一旁的大哥吴业文声音哽咽地告诉记者,年迈的母亲因日夜思念这个丢失的儿子,始终郁结于心,最终带着这份深深的遗憾离世。“她要是能等到今天,该多好……”
“他本人说不出话,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能这样顽强地活下来,完全出乎我们意料。”据吴业文介绍,2007年10月24日晚饭后,二弟吴业昌像往常一样独自外出溜达,由于当晚下起了大雾且越来越大,严重时能见度大概只有10米,越走离家越远,越走越远直至失联。他说:“多年来,我们始终都在关注和寻找弟弟下落,但无半点消息。真的万分感谢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和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这么多年对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现在还亲自把他送回家。”
吴业昌与家人的合影
得知二伯终于被找到的消息,侄女吴婷激动得几天都没睡好觉。“这些年来,家里从未忘记过他,每次经过他以前住的房间,我总会心生感慨,但没有想到他还能回来。”最让吴婷难忘的,是二伯自幼对她的疼爱,她印象最深的是:“我记得他小时候,他有零食,一定会给我。”
中午团圆宴的饭桌上,吴婷夹起一大块鲜美的鱼肉,仔细地剔好刺,一如童年时大伯所做的那样,然后稳稳地放入了他的碗中。吴业昌抬起头,用他明亮的眼睛望着侄女,脸上绽开一个安静而满足的笑容。一切尽在不言中,此刻的无声,胜过千言万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
视频剪辑 庆苗苗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