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运输部门:探索“淮水润企”赋能企业发展
来源: 淮安发布
2025-10-22 15:20:00
市交通运输部门
探索“淮水润企”赋能企业发展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部门抢抓“水运江苏”建设机遇,持续打好水运发展“服务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奋力破解企业发展面临的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等难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因公司产能提升,盘条库存不足,企业面临停产风险。现有从常州港发出的5艘载有盘条的船舶申请优先过闸。”近日,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收到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交的优先通行申请后,迅速安排人员核对船舶信息、办理优先过闸手续,及时为其开辟水上“绿色通道”。
中天钢铁淮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160万吨超精品钢帘线,每日需运输近万吨原材料和产成品,水运是最优解。中天钢铁淮安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常州至淮安,走公路运输每吨成本100多元,而走水路运输每吨只要20多元。“但水路运输时间约4—5天,沿途需经过6道船闸,涉及多个部门,如果遇到低水位、恶劣天气、待闸船舶多的情况,一个环节延误就会影响到企业生产。”该负责人感慨道。
如何破题?“我们与中天钢铁淮安公司、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联合成立‘淮水润企’党建联盟,建立‘组织联建、人才联育、服务联动、难题联解、品牌联创’的五联机制,形成共享党建资源、互派人才交流、共建服务标准的工作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开辟水运‘绿色通道’,优化船舶过闸流程,有效破解常州京杭大运河至淮安盐河沿途6道船闸通航难题,船舶平均待闸时间同比缩短约10%。”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罗衍庆介绍。
据了解,市交通运输部门建立盐河船闸联席会议机制,与盐河航道连云港境内船闸开展联合调度,集装箱船舶进入盐河,由首道船闸负责确认运输货种、标箱数等信息,全线船闸共享,实行一次登记、全程服务、无缝调度,为盐河过闸船舶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过闸服务。此外,实行24小时排班制,对于有特殊通行需求的船只,尽可能协助其快速过闸,确保降低物流成本。
便捷高效的水运服务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也有利于企业优化原材料和产成品仓储,还能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一艘艘船舶犹如移动的仓储载体,通过精准调度,就能帮助企业将船舶转化为动态仓储中心,真正实现水运‘门到门’服务、货物‘车间到车间’运输,帮助企业减少仓储面积、库存压力和资金成本。”罗衍庆说。
以杨庄船闸为例,通过智能调度系统集成船闸运行方案与闸次数据,就能够精准测算出每艘船舶的过闸时间,从而实现船舶位置、货物信息、闸次安排“三同步”和船舶的“绿波通行”。目前,中天钢铁在该模式下已压缩安全库存2天,日均释放流动资金500万元。
为进一步释放新时代“黄金水道”的枢纽聚合效益,我市不断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水平、高标准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港口与航道体系。当前,我市全力推进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工程、盐河航道杨庄、朱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市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的航道、港口项目达12个。今年1—8月,全市港航建设完成投资14.3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0.02%。水运建设投资已连续三年超过20亿元。去年,我市还出台了《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淮安”实施方案》,编排23个港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动“公转水”“铁转水”运输结构调整,推行“抵港直装”新型通关模式,全面压降过程性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物流成本最低”营商环境。数据显示,1—9月,淮安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149.96万吨,同比增长3.94%;集装箱吞吐量45.82万标箱,同比增长12.17%;集装箱多式联运量12.42万标箱,同比增长59.8%,其中5月份淮安港单月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6万标箱,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