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这位从如皋茅草棚走出的院士,给家乡娃“划重点”了!

来源: 如皋发布

2025-10-24 16:49:00

编者按

故乡的风,是揉进游子骨血里的温柔絮语,总在月色深沉时轻叩心扉;远方的灯火,是家乡父老眼底最亮的星子,每一簇光芒都在诉说“如皋人”的骄傲。

或许,您立于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中,耕于他乡热土的广阔天地,但如皋这座城市的街巷烟火、乡音俚语,都早已成为生命里抹不去的精神原乡。

为系统记录在外如皋人的生活图景、精神传承与时代风采,中共如皋市委组织部联合如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栏目《偶徕如皋人》。诚邀您执笔为舟,共溯与如皋的深情羁绊(投稿邮箱:rgolrgr@163.com)。

人物介绍

陆亚林

1964年5月出生于江苏如皋,量子功能材料与先进表征技术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斯洛文尼亚工程院首批外籍院士。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2012年科技部973量子调控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负责人,财政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负责人,“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十四五”国家科教基础设施组长/总经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合肥国家实验室杰出研究员、工程技术部主任,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主任。

陆亚林

既筑科学梦

不忘桑梓情

见到陆亚林教授,是在国庆假期里一个寻常的午后。彼时,他刚访友结束,信步至采访地点。

他身材高大,挺拔如松,银发整齐利落,金丝眼镜后的目光睿智而深邃——人未近,一股强大的“学术气场”已然扑面而来。然而这份初见时的“压迫感”,在他开口的瞬间便悄然消融。

“回到家乡,听到‘偶徕’(我们)这样的方言,感觉心里特别踏实、亲切。”陆亚林教授的一句乡音,立刻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这位国际功能材料学及先进表征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身上没有丝毫的“学术架子”,一口略带“方言感”的普通话,瞬间拉近了我们与这位顶尖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乡音无改 根脉深植

作为从如皋走出去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斯洛文尼亚工程院首批外籍院士、国家首批特聘教授,陆亚林教授的身上,既有着探索世界前沿科技的宏大视野,也保留着江淮水土滋养出的质朴与谦和。1964年出生于如皋下原镇的他,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被问及童年记忆,陆教授的目光变得悠远而温暖。“如皋是座水城,小时候在河边摸鱼捉虾,看着父辈们辛勤劳作,那种水乡特有的灵动与坚韧,或许很早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他笑着回忆道。

那时住着一间简陋的茅草棚,每逢下雨,屋顶便滴滴答答地漏雨,地面也跟着泥泞不堪。“那种艰苦,确实是你们这一代难以想象的。”陆亚林顿了顿,又道,“那时的人虽然穷,却并不愚昧。当年治沙改土,我亲眼看见先辈们一次次弯腰、一担担挑土——那种勤劳勇敢的身影,在我心里烙得太深。这份精神,后来一直支撑着我,在每一段难走的路上继续往前。”

“如皋也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他继续道,“我中学时有一位物理老师讲课特别生动。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各种有趣的生活现象,为我们一点点揭开自然规律的神秘面纱。我突然觉得,科学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公式,而是理解世界、创造未来的一种强大力量。那颗好奇与求索的种子,或许就在那时候悄悄落进了心里。”

水乡的灵秀赋予了想象的翅膀,严谨的学风则奠定了求真的基石。从如皋这片土地上,一个未来的科学家背起行囊,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无论是远在异国他乡的二十年,还是毅然决然以首批国家特聘专家回国后的这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里,他的精神根脉,始终与故乡紧紧相连。

问道材料 勇攀高峰

陆亚林教授的研究领域是“量子功能材料”与“先进表征技术”。作为国家“973计划”“2030”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财政部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的负责人,陆亚林长期处于科研攻关的第一线。谈及科研中最艰难的挑战,他坦言,真正的创新往往意味着“无人区”的探索。

“最大的挑战不是解决一个已知的科学或技术难题,而是在前路不明时,如何做出正确的方向性判断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陆亚林说,“就以目前我正在研究的‘复合多参量功能材料’‘新型量子比特材料探索’等项目来说,我们常常面临多个可能的实现路径,每个路径都充满不确定性。这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直觉,以及团队反复地论证甚至试错。”他回忆道,突破的时刻,往往来自长期的积累和跨学科的碰撞,可能是在深夜的一次演算后,也可能是在与团队一位年轻学生交流时,灵光乍现。

相比于量子功能材料,陆亚林坦言自己更加醉心于先进表征技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台先进的、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往往能开启一个我们前所未见的全新世界。”陆亚林举例道,“例如,我带领团队研发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太赫兹近场高通量材料物性测试系统’,这是我在当年在国外首创非线性近场微波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全球首台位于太赫兹波段、叠加多场条件的近场分析系统等,其核心价值在于首创了世界上最紧凑的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以及低温等多场叠加技术,突破了太赫兹波段的衍射极限,实现了对材料量子性质的无损、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成像,为后续量子功能材料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陆亚林看来,先进的表征手段不仅能验证理论,更可能直接催生新的物理发现和材料设计理念,是源头创新的重要基石。

陆亚林教授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人才之一。他作为总经理完成了合肥光源的重大维修改造、设立了合肥先进光源的预研工程和国家“高端装备国产化”科教基础设施等,牵头建设“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的立项与建设。作为总体组组长,参与设立及运行“十三五”“依托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国家重点专项。

因其杰出贡献,陆亚林先后当选为斯洛文尼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黄山友谊奖等重要奖项。面对这些荣誉,他有着更为深远的见解:“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国际科学界对中国材料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肯定。它为我们开启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之门,使我们的研究能够站在全球的高度进行思考和布局,同时也让中国智慧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的体系之中。”

情牵故里 寄语未来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我仍愿意在空闲时间与学生们交流探讨。”

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着杰出讲席教授、特聘教授乃至校长特别助理等多个重要职务,陆亚林教授思考的远不止于自己的实验室。他深知,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根植于深厚的基础研究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它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但它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能走多远、飞多高。我一直坚持的是,要营造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氛围,构建跨学科交流的平台,让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心无旁骛地探索未知。”

尽管工作繁忙,陆亚林始终心系故土。他通过网络和与家乡亲友的联系,持续关注着如皋的发展。“我看到如皋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微笑之城·大爱如皋’的名片越来越亮眼。”他欣慰地说,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如皋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未来,或许可以更主动地对接以上海、合肥为代表的科创中心资源,聚焦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中科大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上有积累,如皋在应用场景和产业化方面有需求,这中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对于与家乡的合作,陆亚林充满期待:“我非常乐意扮演桥梁的角色。未来,可以在如皋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推动中科大的科技成果与如皋企业的对接等。我相信,凭借如皋人的智慧与闯劲,一定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家乡的年轻学子,这位科学前辈寄予厚望,他的寄语朴实而深刻:“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对世界万物问一个‘为什么’,这是所有科学探索的起点。其次,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语文,都是你未来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态,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默默的坚持。希望如皋的年轻人既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也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采访完毕,已是暮色四合。这位从如皋走出的科学家,将继续他在量子功能材料世界及先进表征技术领域里的探索,如同家乡奔流不息的运河之水,沉稳而有力地,奔向更远的远方和更光辉的未来。

(本文作者:如皋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玲)

来   源|雉水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