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后,再看常州!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10-29 15:33:00
在“十四五”规划行将收官之际
回望五年征程,令人振奋
锚定“强富美高”和高质量发展
常州用韧劲与执着
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座座难关被坚定的脚步跨过
GDP规模跨越万亿大关
实现城市能级跃升
智能制造以“数”提“质”
展现强劲动力
产业体系向“新”而行
蝶变“中国新能源之都”
绘就了一幅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图景
推进经济现代化
常州交出了高质量答卷
五年,梦想有成。从曾经的“苏南模式”缔造者之一,到如今的“中国新能源之都”,常州在大势里抓新机遇,在制造里找突破口,推动经济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
从2022年GDP的9550.1亿元,距离万亿GDP只差临门一脚,到2023年的10116.4亿元,如愿跻身“万亿之城”,再到2024年的10813.6亿元,常州的“家底”愈发殷实。
数读·常州
五年,向“强”奋进。常州紧盯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步伐始终铿锵有力:
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工业经济体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近60%、全省第一。
新能源产业动能强劲,在全国率先打造以“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五个环节为主体的产业生态闭环。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
2024年,常州动力电池产量突破119.7GWh,在全省占比45%,在全国占比15%;
全市变压器产量占全国13%;
全市一年生产电缆可绕赤道95圈;
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
集群效应全国领先,智能装备制造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独立和参与建设了新型碳材料、大飞机、光伏、特钢材料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企业梯队富有活力,拥有30余万家市场主体、7000家规上工业企业、54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5家上市公司。
产业向“新”而行,常州用转型之力塑造现代之姿,所有的精彩都在砥砺创新中找到伏笔。
一只只创新产品,一个个产业集群,一座座平台的崛起,见证了常州对科技创新的执着:
平均每一秒,常州“灯塔工厂”——江苏时代的生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这块电池不仅能装在奔驰、宝马新能源汽车上,还能装在国产大型客机C919上;在以常州整车基地为半径的长三角区域,常州产的这块动力电池能够实现3小时之内的邻里链上配套。
同样是“灯塔工厂”的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常州太湖路工厂和伊顿中国常州的电力设备制造工厂,AI智能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智慧大脑”,指挥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和工人协同作业,每个生产环节料尽其用,干最快的活,成为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和成本领先的标杆。
中创新航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设计开发的1.2MWh高安全船用电池系统,成功下水试航,成为国内首家成功交付ABS船舶电池系统的电池企业。
平均每40秒钟,常州的理想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相形于跳动的数字,持续打造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标注出常州政企双向奔赴的创新底色。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是常州市近年来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围绕“工业母机的高性能制造基础理论”重大科学问题,实验室勇破难题,提升高性能工业母机研制技术和智能化技术。
静水流深,常州以“数”提“质”,新质生产力具象化为常州“智造”的新场景和新实践。在企业生产现场,机器人“打工人”组队亮相,上演丝滑的“流水线秀”:人形机器人负责抓取零件,移动机器人穿梭送料,无人物流车则在出口处打包——整个流程行云流水,零件的摆放角度分毫不差。
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数实融合”为常州打开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空间。
今年4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发布了《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2024)》,常州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指数得分为158.33,位列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值22.66。
经历时间的淬炼,明天的常州去往何处?
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攀上一山再登一峰,常州要在新的“时空轴”和“坐标系”中书写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答卷。
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座谈会、“十五五”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接连召开,“产业布局”“协同发展”“竞相发展”,精准把脉,深远谋划,彰显常州要在关键领域展现出持续“硬实力”与“加速度”的信心——
壮大实体经济,夯实制造业根基,常州落在实处,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上,要形成“1+2+N”的产业架构。
“1”是,1个万亿级产业,为新能源产业。
“2”是,2个五千亿级的产业,为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产业。
“N”是,积极培育、突破壮大的产业。如,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
“1+2+N”的产业架构
同时,结合常州实际,对国家规划布局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个“未来”,积极探索,争取更大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筑牢产业升级根基,常州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共舞”中形成链接未来与现实的产业新格局。在平台载体建设上,持续优化提升常州5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99个各类创新平台载体质效,推动龙城实验室,碳纤维、清洁能源中心等跃升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建立梯度化培育,构建创新主体“成长矩阵”,实施“小升规”、“规升亿”、专精特新、“十百千亿”大企业等多层次企业培育计划,实现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有效提升,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有力支撑,中小工业企业铺天盖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打造常州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孙东青
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