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小棚子”撑起城市治理“大温度”——盐城市区123处遮阳雨棚焕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9 19:49:00

“等红绿灯再也不用晒得慌、淋得湿了,这棚子修得真及时!”9月底,盐城市区盐马路路口,市民们看着刚完成打磨翻新的遮阳挡雨棚,忍不住点赞。自今年7月以来,盐城市城市管理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启动主城区123处交通路口遮阳雨棚维修换新工作,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这些陪伴市民八年的“街头守护者”,将在城管部门的精心呵护下,以崭新面貌重新上岗,市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升温。

回溯2018年,盐城借鉴常州、南通等城市先进经验,聚焦市民在慢车道、人行道等候红绿灯时“日晒雨淋”的痛点,通过先行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后,逐步在盐城市域全面推广,成为省内少有的大面积、规模化民生工程。经统计,2019年至2023年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先后共建成遮阳挡雨棚971座,其中,市本级建成123座,各县(市、区)建成848座。

盐城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管理处二级主任科员周晓军介绍,在雨棚设计之初,便深度结合城市特色与实用需求。以盐城“市鸟”丹顶鹤为灵感,打造单侧悬挑与双侧支撑两种核心样式,整体造型形似丹顶鹤展翅,既勾勒出简洁流畅的现代线条,又巧妙融入本地生态文化符号。结构层面则聚焦安全与耐用,雨棚采用坚固的钢架立柱作为支撑主体,内部核心框架为镀锌钢架,经专业设计、图审,可抵御百年一遇雪灾和五十年一遇强台风,篷布采用软体结构膜、灯箱采取手机平板式样,满足耐用、易清洗、维护方便要求。遮阳挡雨棚建成后,被盐城市民赞誉为城市“小确幸”项目,中央电视台、江苏城市频道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建设成效列入“学习强国”并被江苏省委宣传部作为“文明建设”经验推广。

目前经专业检查,虽已使用七年,雨棚主体结构仍安全稳固,抗台风能力适配盐城沿海地区气候特点,仅部分灯箱因长期户外使用出现磨损生锈,雨棚本体也因日晒雨淋有轻微损伤,这也成为此次焕新工作的核心重点。“既要修得好,更要少扰民。”谈及此次焕新施工,市城市亮化与户外广告管理中心副主任宋裕介绍,施工团队始终将市民出行便利放在首位。为避开早高峰交通压力,所有作业均在清晨6点后启动,8点早高峰来临前暂停,摒弃传统拆除重建方案,采用现场打磨、局部维修的“精修模式”,避免大型机械进场导致路口封闭;施工范围严格控制在相邻1-2个路口,同步避开机动车道,最大程度减少对交通秩序的影响。在人民路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细致打磨雨棚框架,灯箱内“中国好人”故事、文明城市倡议等公益画面已更换一新,“不仅要让棚子‘颜值’回归,更要让宣传‘温度’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遮阳雨棚不仅是“便民棚”,更是盐城城市宣传与治理的“窗口载体”。雨棚配套灯箱内容历经八年优化,从最初的城市景观展示、文明礼貌倡导,逐步细化到垃圾分类治理、交通规则宣传等民生领域。去年起,灯箱更新增“城市管理随手拍”平台推广内容,市民扫码即可参与市政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监督等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大批市民加入,让“小棚子”成为联动群众的“治理纽带”。如今焕新后,灯箱还将更新一批城市发展新图景,让市民在等候间隙就能读懂盐城变化。

从“民生需求”到“治理创新”,藏着城市发展的温暖密码。目前,主城区已实现雨棚主要路口全覆盖,部分雨棚还结合路口导岛灵活设置,适配不同交通场景。除了此次集中焕新,盐城还建立了雨棚定期巡查维护机制,发现画面破损、部件损坏等问题会第一时间修复,未来更计划优化灯箱内容更新频率,让“小棚子”持续传递城市温度。

当焕然一新的遮阳雨棚在盐城街头点亮,不仅守护着市民的出行安全,更承载着一座城市对民生小事的执着坚守——从七年前的创新落地,到如今的精心焕新,这些街头的“小棚子”,始终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成为盐城城市治理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视频摄制周珉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