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水库”的精神年轮 ——评长篇儿童文学《白麦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4 15:32:00
连云港市2024年度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青年作家佘梅溪创作的长篇儿童文学《白麦仁》,近期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在当代儿童文学的谱系中,独具精神重量的作品。它以20世纪50年代的江苏大地为叙事底色,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全省少先队员集资兴建“红领巾水库”的真实历史片段,通过夹谷山小学林麦子、南京雨花台小学王燕宝等少年形象的刻画,勾勒出物质匮乏年代里,一代少年儿童纯粹而炽热的集体情怀与理想之光。这部作品跳出了传统红色叙事的说教框架,将宏大的时代主题融入具体可感的童年叙事,在儿童视角与历史视野的交织中,完成了对红色精神的诗意诠释与文化传承,为当代儿童文学如何书写红色记忆提供了珍贵的范本。
历史语境下的童年叙事:
真实与虚构的辩证统一
《白麦仁》的叙事根基建立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20世纪50年代,江苏地区水利设施匮乏,旱涝灾害频发,全省少年儿童响应号召踊跃捐款,筹集七万余元兴建赣榆县“红领巾水库”。这一历史事实为作品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支撑,也赋予了作品叙事的天然厚重感。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平铺直叙的纪实文本,而是通过艺术虚构,构建了林麦子、王燕宝等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让历史在少年视角中变得可感、可触、可共情。
在对历史语境的还原上,《白麦仁》极具细节质感。无论是夹谷山小学孩子们补丁摞补丁的衣裳、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教室土坯垒砌的课桌,还是南京雨花台小学课堂里简陋的黑板、孩子们想吃而吃不到的一只棉花糖等等,作品都精准复刻了50年代中国乡村与城市的物质匮乏状态。这种匮乏感并非以苦难叙事的方式呈现,而是转化为少年们行动的逻辑起点——正因为目睹了家乡夹谷山贫瘠的荒山秃岭、蛟龙河山洪频发人亡田毁的困境,林麦子、王燕宝等才会萌生捐款兴建水库的念头;正因为体会过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才会将平时积攒的几分、几角零花钱悉数捐出,以求改变贫困的现状和悲苦的命运。作者以克制的笔触描写贫穷与艰苦,却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命韧性,让读者在感知历史真实的同时,不会被苦难所压抑,反而能感受到少年们在困境中迸发的精神力量。
在真实历史与艺术虚构的平衡上,《白麦仁》展现了较高的叙事智慧。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作品提供了核心骨架——捐款活动的发起、各地少年的响应、水库的兴建过程,都与历史事实保持高度一致,这种真实性让红色叙事具备了可信的基础。而虚构的人物与情节则为历史注入了温度与情感。林麦子与王燕宝跨越城乡的通信往来,孩子们为筹集捐款想出的各种“奇招”,面对各种困难时的坚持与执着,这些虚构的细节让历史从冰冷的史料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林麦子的坚韧质朴、王燕宝的热情聪慧,以及其他孩子各具特色的性格,共同构成了一代少年的精神群像,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这种真实与虚构的辩证统一,让《白麦仁》既保留了红色叙事的严肃性,又具备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少年群像中的精神图谱:
集体主义与个体成长的双重变奏
《白麦仁》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塑造的鲜活立体的少年形象,这些少年不仅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特质,更完成了个体成长与集体理想的双重叙事。林麦子与王燕宝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她们的行动与成长,串联起整部作品的精神脉络。
林麦子是乡村少年的代表,她身上凝聚着中国农民的坚韧、质朴与责任感。生长在夹谷山区的她,从小目睹了自然灾害对家乡的摧残,她对土地与乡亲有着天然深厚的情感。当蛟龙河水灾频繁来临时,她没有选择被动承受,而是主动观测河道地形地势,记录河道水涨水落状况,为筑建拦水大坝兴建水库默默准备第一手资料。这个念头的产生,并非源于成人的教导或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最纯粹的善良与担当,看着田里的庄稼被肆虐的洪水冲走,人畜被河水卷走,她心想,要是能有一座水库,乡亲们就不用再怕了。在筹集捐款的过程中,林麦子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坚韧与执着:她在学校里带头捐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零花钱,同时她还跟奶奶学习剪纸技艺,到集市上买点零钱捐出。在困难面前她始终没有退缩,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她的成长,是在践行集体理想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最初那个有些腼腆的乡村女孩,逐渐成长为有主见、有担当、能凝聚众人力量的“少年领袖”。林麦子的形象,诠释了乡村少年在土地滋养下形成的务实精神与责任意识,她的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代表了一代乡村少年对家乡、对乡亲父老的深厚情怀。
王燕宝自幼生长在夹谷山区,一次蛟龙河大水卷走父亲、痛失母亲的突发变故后,她来到省城南京。作为南京雨花台小学的学生,当得知学校老师提出要为老区人民办好事的倡议后,立刻提出整治蛟龙河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于是她和同学们积极开展捐款活动。与林麦子的质朴坚韧不同,王燕宝的行动更具创造性与组织性,她与同学们想方设法通过“回收废品”“手工义卖”“采集药材”等来积攒钱款,她的成长,体现在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刻理解上,从最初仅仅是被“帮助乡村小伙伴”的热情所驱动,到逐渐认识到兴建水库不仅是为了缓解水灾,更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这种认知的转变让她的行动更具深度与持久性。王燕宝与林麦子的通信,不仅是两小无猜少年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不同生活环境下少年精神的相互滋养,林麦子的质朴让王燕宝懂得了珍惜与担当,王燕宝的开阔让林麦子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除了林麦子与王燕宝,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憨厚诚实、正直正派的村大队长李大年,扎根山村小学的女教师汪老师,调皮捣蛋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学生熊胜虎、于化龙……这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满的人物群像。特别是其中的少年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在兴建“红领巾水库”这一集体理想的感召下,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作者没有将这些少年塑造成完美的“小英雄”,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童真与稚气,他们会为了捐款多少而争执,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沮丧,会在成功后欢呼雀跃。这种真实性让少年群像更加立体可信,也让集体主义精神的呈现更加自然,它不是强加给少年的道德准则,而是在共同的目标与行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价值认同。
在个体成长与集体理想的关系上,《白麦仁》给出了深刻的诠释。作品中的少年们,并非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而是在践行集体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林麦子在组织捐款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与坚持,王燕宝在协调各方的过程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每个孩子都在为集体贡献力量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个体成长与集体理想的双重变奏,让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集体理想为个体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个体的成长则让集体理想变得更加鲜活与具体。
儿童文学的叙事创新:
视角、结构与语言的艺术表达
《白麦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精神内涵,还在于其在儿童文学叙事艺术上的创新。作品在视角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红色主题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叙事视角上,作品采用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儿童文学的童真童趣,又具备了历史叙事的深度与广度。作品的主要叙事视角是林麦子与王燕宝等少年的视角,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通过他们的心灵感受历史,这种视角让叙事更加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情感需求。孩子们的想法简单而纯粹,他们的行动直接而真诚,这种童真童趣让红色叙事摆脱了沉重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作品中也穿插了成人视角的补充,如老师的引导、家长的支持、乡亲们的认可,这些成人视角的描写,既为少年们的行动提供了合理的背景与支撑,又让叙事更加完整全面。例如,村大队长李大年在得知林麦子一心治河修水库的想法后,没有直接否定或强制干预,而是给予鼓励与指导:修水库是件大事情,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的勇气很可贵,但要讲究方法,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干。这种成人视角的介入,既体现了成人对少年的理解与支持,又让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深刻。
在结构安排上,作品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一条线索是林麦子在夹谷山组织捐款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王燕宝在南京进行捐款的过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最终汇聚到“红领巾水库”的兴建上。这种双线结构让叙事更加紧凑有序,既展现了城乡少年不同的生活环境与行为方式,又突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林麦子所在的乡村,条件艰苦,信息闭塞,她的行动更多地依赖于邻里之间的信任与支持;王燕宝所在的城市,条件相对优越,信息畅通,她的行动更多地依赖于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两条线索的对比与互补,让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集体主义精神的呈现更加全面,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少年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为集体理想贡献力量。同时,作品的开头与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开头描写蛟龙河洪水泛滥带来的困境与愁苦,结尾描写水库建成后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这种呼应让叙事更加完整,也让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
在语言表达上,作品兼具质朴性与诗意性,既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词汇与句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同时,作品的语言又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例如,描写雨花台小学孩子们捐款时的场景:“熊胜虎从书包里、口袋里、书本夹页里,一会儿摸出一张一角钱,一会儿掏出一个五分的大硬币,一会儿又翻出一个两分的小硬币,转眼之间手中就攥满了大大小小的一把钱币,往讲台上一拍,说:我带头,这些先捐了”。这种描写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让读者感受到孩子们的真诚与热情。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简洁而富有个性,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白麦仁》是一部兼具历史厚度、精神深度与艺术温度的儿童文学佳作。作品所展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担当精神,不仅是50年代中国少年的精神标识,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品在叙事艺术上的创新,为红色主题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证明了红色叙事可以既严肃又生动,既具教育意义又具艺术感染力。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让红色记忆被当代少年儿童接受与认同,如何让红色精神实现有效的代际传递,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白麦仁》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它没有刻意拔高红色精神的意义,而是将其融入具体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行动之中;它没有忽视当代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而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让红色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可亲可近。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历史记忆的重构与珍视,更是对当代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滋养与引导。它告诉我们,红色精神从未过时,它就像“红领巾水库”上的精神年轮,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当代少年儿童来说,阅读《白麦仁》,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熏陶,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能让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担当精神与奉献情怀,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作者:李超
(作者系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