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扬州最早的金融旧址,老员工忆往昔年轻人凝神听,“老青”携手谈发展说未来暖意融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5 11:18:00
扬州古城深处广陵路320号建筑群,青砖小瓦马头墙修葺一新,更显古朴庄重。这座建筑,是扬州最早的金融旧址,先后为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办公营业楼,见证了扬州金融业的沧桑巨变。本周,工商银行扬州分行组织曾在广陵路工行旧址工作过的老同志与近年新入行的青年员工,走进这座老建筑,开展一场“广陵旧址忆峥嵘 薪火永续绘新程”主题活动。
![]()
薪火永续
活动伊始,82岁的老行长马文荣便握住离退部工作人员李红燕的手,连连称谢。步入大厅,老同志们纷纷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现场瞬间变成了一个微型的“行史展览馆”。陆桂华老人快步走向靠扶梯的一处位置,声音里满是激动:“就是这儿,我现在站的地方,就是我当年的工位!”话音刚落,几位老同事立刻围拢过来,兴奋地指认起各自的位置来。
![]()
美好回忆
退休员工李琳带来了一个装满记忆的文件袋,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扬州城市金融报》、旧证件、珠算等级证书等取出展示。陆桂华接过报纸,指着发黄的版面向青年员工们介绍:“你们看,这份《扬州城市金融报》刊载着咱们行当年的企业精神、九十年代的奋斗目标,还有那篇推动文明服务工程再上新台阶的报道呢。”随后,她又深情地展示了自己视若珍宝的老工作证。这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实物,让青年员工们直观地触摸到了工商银行发展的点滴历程。
![]()
贴心交流
“这是我在工商银行工作的第一站。”老员工张荣向年轻同事们介绍。走进老照片馆,他在一幅黑白合影前驻足凝望。端详许久后,他说:“这是当年在银行干校的合影,里面有不少老师给我们上过课,还有很多兄弟行的同事都有印象,名字到了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了。”曾在档案中心工作的龚吉林,凭借多年工作经验,为大家细致还原了这栋建筑的往昔格局:“这里分别是金库门楼和金库主体。当时的金库是没有窗户的,但墙上有透气孔。那时候纸币容易受潮发霉,又没法搬出来晒,老库员就在库里装一盏‘太阳灯’——其实就是加热灯,对着钞票照,起到防霉除潮的作用。”现场,龚吉林还梳理了库房的沿革:“这里最初是人民银行的库房,直到工商银行分设成立。后来人民银行迁往淮海路,这里就整体移交,成为工商银行的金库。”
旧址内,老同志们围坐在一起,回忆往昔。张文拿出一只木制算盘,熟练地拨打着:“那时候没有电脑,所有业务都是手工办理。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点钞练到手抽筋。”沈建大姐天生一副大嗓门,她拉着几位老姐妹的手,走到青年员工面前:“快来认识一下,这几位,当年可都是我们市行、省行响当当的业务标兵。孩子们,现在你们不用打算盘了,但银行铁款、铁账、铁算盘的‘三铁’精神不能丢!”说罢,她指向一旁的办公室负责人陶文生:“你们陶主任当年也是我们出纳队伍里的一员干将呢。”
活动现场,王玲芳特别强调了廉洁从业的重要性:“在银行工作,不该拿的不要拿,不该占的便宜不要占。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才是工行人应有的品格。”老员工戴玲说:“行里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现场,青年员工们凝神聆听,在一段段深情讲述中重温往事。青年员工陈晨说:“今天站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地方,听前辈们讲过去的故事,很受触动。老一辈工行人的那份认真和坚持,值得我们学习。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精神带回到工作中,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工行人。”通讯员 赵红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