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活化遗产文脉,赋能空间新篇,“文化遗产与空间叙事” 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大学举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7 10:51:00

扬子晚报网11月17日讯(通讯员 晏明丽  曲云进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11 月 14 日至 16 日,“‘文化遗产与空间叙事’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在镇江成功举行。本次盛会由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主办,江苏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吸引了全国 116 所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单位的 220 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讲座

11 月 15 日上午,开幕式在江苏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江苏大学副校长王景全、江苏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艾卉、镇江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龚莉莉,以及 “海上风” 都市民俗学论坛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等嘉宾出席并致辞。与会嘉宾一致强调,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深挖文化遗产与空间叙事的内在关联,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

开幕式上,陕西省咸阳市民俗(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靖带来赠书与非遗作品,一套《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陕西卷・咸阳分卷》藏书与一幅国家级非遗陕西旬邑彩贴剪纸《灵蛇献瑞》,生动诠释了学术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步陈列部分非遗佳作,并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让参会者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匠心魅力。开幕式由江苏大学文学院院长、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任晓霏教授主持。

赠书

主旨报告环节,学界大咖带来前沿思想盛宴。厦门大学彭兆荣、北京师范大学萧放、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等十余位知名学者登台,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中国非遗保护的成就与挑战、华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论述。专家们立足学科发展前沿,聚焦民俗谱系、景观叙事等热点话题,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颁奖

本次会议设置 20 个分论坛,覆盖 “非遗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与遗产创新” 等多个研究方向,其中青年学者论坛与两大特色分论坛尤为亮眼。来自 71 所高校的 123 名青年学者(含 25 位博士生、83 位硕士生、15 位本科生)在 12 个分会场各抒己见,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跨学科视野。经匿名评审,35 项成果脱颖而出,分获青年论坛一、二、三等奖。“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专题论坛凸显侨务资源独特价值,“数字时代:非遗创新与技术赋能” 分论坛聚焦 AI、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引发广泛讨论。

交接

11 月 16 日上午,闭幕式在江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曲云进主持下举行。各分论坛代表汇报研讨成果,任晓霏代表主办单位总结会议亮点。现场还举行了青年论坛奖颁奖仪式与 “海上风” 都市民俗学论坛会旗交接仪式,云南民族大学杨茜教授接过会旗,为下一届论坛拉开序幕。

合影

曲云进在总结时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他呼吁广大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自觉,用心呵护中华文明瑰宝,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的优质平台,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空间叙事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