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将就” 到 “讲究” ,镇江以精细化改造让公厕变身城市 “微景观”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16:00:00
扬子晚报网11月19日讯(通讯员 袁欣 谢天皓 记者 姜天圣)公厕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其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品质与城市文明形象。近年来,镇江市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环卫中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辖京口区、润州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公厕建设,将昔日简陋的公厕升级为兼具实用、美观与人文关怀的“城市家具”,切实让市民“方便之事”更舒心、更暖心,为镇江市区注入文明温度。
![]()
现场
在具体实践中,镇江市环卫中心从“颜值”与“内涵”双维度发力,聚焦颜值内涵双提升,打造城市文明“微景观”。在公厕改造提升中,始终秉持“小公厕改善大民生,小空间彰显大文明”理念,推进公厕内外兼修,既提升硬件设施,又注重与城市景观融合,打造了一批“样板公厕”。以毗邻中山路小学的公厕为例,外观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内部配备第三卫生间、母婴台、无障碍扶手、SOS紧急呼叫器等设施,从细节处保障老人、儿童及特殊群体使用需求,成为市民交口称赞的“暖心公厕”;狮子山公园附近公厕则通过增设休息座椅、防滑扶手等设施,既满足周边晨练人群多元化需求,又以整洁环境成为公园“微景观”,实现“一厕一景”的治理成效。
![]()
现场
在提升硬件与景观的基础上,市环卫中心进一步拓展公厕功能边界,推动功能跨界融合,构建便民服务“新场景”。积极探索“公厕+”服务模式,依托公厕配套用房打造8处便民服务站点,整合“先锋驿站”、劳动者服务站点与垃圾分类体验小屋等功能,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的歇脚场所,构建起“20分钟驿站服务圈”。如梦溪广场环卫综合体便是典型代表,打破传统公厕单一功能定位,成为集如厕、休憩、便民服务于一体的“街头便民综合体”,让有限公共空间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
现场
硬件升级与功能拓展的同时,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是巩固公厕建设成果的关键。为此,市环卫中心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守护群众“舒心体验”,推行“白+黑”不间断保洁及重点区域“专人值守”模式,运用“四定”工作法(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实现全流程监管;严格落实保洁员每日定时清扫消杀制度,签到表公示上墙,专职管理员分片巡查,确保“地面净、墙面净、厕位净、设施净”的“四净”标准落地。同时,全市公厕普遍采用感应冲水、智能除臭、清香蚊香等技术手段,常态化守护公厕“无异味”环境,让群众“方便之事”更安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环卫中心始终将公厕建设管理作为民生实事来抓,以更高标准推进公厕规划建设,让分布在街头巷尾的“小空间”,成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彰显城市文明温度的“大窗口”,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贡献环卫力量。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