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召开——无锡市宜兴前墅龙窑获授牌

来源: 交汇点

2025-11-19 18:53:00

11月13日,第四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在湖北黄石召开。大会聚焦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通过持续发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内涵,赋能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

本次大会举行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授牌仪式,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申报的宜兴前墅龙窑,是此次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遗产项目。

六百年窑火生生不息

宜兴前墅龙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创烧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唯一持续使用的古龙窑,全长43.4米,依山而建形似卧龙。其历史上主要产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现在主要以紫砂柴烧艺术品为主,是全国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器的唯一一座龙窑,被称作“活着的龙窑”。2006年5月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2月入选“江苏省工业遗产”。

宜兴前墅龙窑利用自然山势建造,坡度在8至20度之间,这样的设计恰好满足了窑内火焰自然上升的物理特性,展现了古人精湛的工程智慧。

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遗产中,这种持续生产的工业遗址极为罕见。它不同于那些仅作为博物馆陈列的工业遗存,而是一座仍在呼吸、仍在创造的生产现场。

宜兴前墅龙窑所支撑起的陶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围绕着龙窑,形成了采矿、炼泥、制坯、烧成、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塑造了丁蜀镇乃至整个宜兴的社会、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

宜兴前墅龙窑的择址、燃料、坯体来自自然,是江南水乡“物尽其用”生存智慧的工业化表达。

龙窑烧制的装窑、烧窑、开窑,无一不是对体力、耐力与经验的极致考验。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坚韧与执着,融入宜兴人的血脉,成为“陶都”精神内核的一部分。

而此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的宜兴前墅龙窑的核心物项,如同一部立体的制陶史书,清晰地勾勒出其生产脉络。

三角椅、匣钵、丁支、脚石……这些看似简陋的工艺工具,其实是龙窑烧制技艺中不可或缺的智慧结晶,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产品层面,从明清的陶器艺术品到近现代的陶器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需求、审美情趣和技术水平的忠实记录;非遗技艺“宜兴龙窑烧制技艺”本身,是人与火、土、风最完美的协作,是一代代窑工口传心授、赖以生存的集体记忆。

活化焕新:从生产工具到文化地标

宜兴前墅龙窑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不仅因其“古老”与“稀有”,更因为它是一个至今仍在发挥影响力的完整工业系统,是解读宜兴“何以为陶都”的核心密码。

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历史记忆的保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活化利用”。宜兴对前墅龙窑进行有计划有节制的保护性利用,充分保证这座600年古窑的可持续性生产,年均只进行5-6窑的烧造。同时,宜兴以“陶文旅”为纽带,紧扣前墅龙窑特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文旅融合项目推动传统陶文化创新发展‌。

丁蜀镇连续多年举办的“国际柴烧艺术节”,集展销活动、教育体验、技艺表演等于一体,不仅给村民搭建起多层次的销售渠道,还邀请国外陶瓷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

龙窑文化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陶文化艺术节深度融合,催生出“龙窑过大年”等特色文旅IP。

今年中秋节,宜兴前墅龙窑推出“宋制婚礼+龙窑开窑”创新活动,将宋潮浪漫与紫砂非遗结合,让传统仪式变身国潮新体验。

如今的宜兴前墅龙窑,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产工具属性,演变为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成为拉动地方文旅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引擎。据统计,通过烧窑体验、活动组织、旅游研学、传承培养和品牌打造等措施,年均接待人数超30万。

工业遗产之上的城市新生

正如此次国家工业遗产大会的主题——“保护·传承·利用”,此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宜兴前墅龙窑,是无锡工业遗产活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无锡的城市风骨与灵魂深刻地烙印在一片片由炉火、蒸汽、机杼与钢水浇筑而成的工业遗产之上。对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可以面向未来去传承工业精神,也将维护历史的延续性。

当下的无锡,也在通过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文旅融合”的活化利用新模式,系统性地保护利用工业遗产。

无锡大窑路窑群遗址,是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也是“无锡百窑”的中心。无锡砖窑业几乎与米、布、丝、钱“四大码头”同时产生,为众多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包括江苏南京古城墙等历史建筑,都大量采用了无锡生产的砖瓦,成就了无锡闻名于世的码头——“窑码头”。

无锡重塑这一历史记忆和文化场所——通过建设窑群遗址博物馆,向人们生动展示古运河边曾经兴盛了整整六个世纪的烧窑史,同时以游径串联窑群的各个窑口,让人沉浸式体验历史,打造成运河边一处可供沉思与回望的城市记忆空间。

在无锡的工业版图上,如果说纺织业是“面子”,那为其提供动力的机械制造业就是“里子”。1948年,民族红色资本家荣德生先生在无锡梁溪河畔蠡桥堍设立的“开源机器厂”,曾是申新、茂新等纺织厂的“动力心脏”。到1954年更名为“无锡机床厂”后,为中国的机械制造、国防工业、汽车工业等提供了大量关键设备,被誉为“中国磨床的摇篮”。

1958年5月,无锡机床厂自主设计制造的国内第一种无心磨床。

如今,厂区遗留下来的老厂房、产品设备、档案等历史遗存已成为工业遗产项目,不仅记录着无锡近代机械工业的荣光,更是新中国工人阶级奋斗精神的传承。

同样承载着无锡精神的,还有诞生于1954年的春雷造船厂。作为我国第一家集体性质的社队企业,它在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孕育了“四千四万”精神。如今,这里已是收藏乡镇企业史料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船坞旧址与工业景观装置融为一体,让工业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

结语

从薪火不灭的宜兴前墅龙窑,到静默守护的大窑路遗址;从活力四射的春雷造船厂,到创意涌动的无锡机床厂……无锡的工业遗产活化之路,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从“单一保护”到“复合利用”的进阶路径。工业遗产不再是冰冷的遗存,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历史延续。读懂了这些工业遗产,才能真正理解无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神底气,也更能看见她面向未来、持续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