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特找矿的江苏地质人:战70℃的炙烤、背50斤“石头” 中国地质队为沙特画出75幅“藏宝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22:41:00
在阿拉伯半岛的古老地盾上,有一群来自中国江苏的地质队员,他们面对的是地表70℃的炙烤,陡峭险峻的无人山区,还有对远方家人深深的思念。试图解析这篇世界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找出蕴藏着金、铜、镍及稀有金属等丰富矿产资源。
这场征途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沙地学领域的标志性合作工程:沙特阿拉伯地盾区精细地质填图项目。该项目总经费 14.39 亿元人民币,计划 2023 至 2033 年间在 60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 271 幅 1:10 万比例尺地质填图。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基础地质研究所的队员来到了沙特。
![]()
70℃“铁板烧”上工作8小时,盐渍是每天的“勋章”
清晨五点半,沙特的天空星幕尚未完全褪去,野外驻地的灯火已刺破旷野的寂静。来自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基础地质研究所的队员们仔细检查着背包:地质锤、罗盘、样品袋整齐码放,面包以及最重要的物资——每人标配的10瓶矿泉水,在当地地表温度高达 50℃的山地戈壁中,他们要在这里徒步川行。
这一天,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基础地质研究所的队员们要完成Wadi Shawqab图幅一条穿越路线的调查。“每次打开车门,都像打开一堵热墙。”高级工程师欧健这样形容沙特野外的酷热。官方气温动辄超过40℃,而队员们真正要面对的,是被烈日炙烤得滚烫的大地。“裸露的岩石表面,温度轻松超过70度。你想徒手去捡?根本抓不住,烫得你立马就得撒手!”
在这里,厚手套不是用品,而是保命的装备。每人背包里标配的10瓶矿泉水,是他们在荒漠中的“生命线”。汗水刚渗出皮肤就被蒸发,最终在工装的衣角、后背凝结成一层白色的“盐渍地图”,这是他们每天的“功勋章”。
“这还不是最难的,”欧健说,“最难的是徒步路线。”工作区海拔从930米到2300米急剧起伏,徒步约16公里,许多关键调查点位深藏在车辆无法抵达的深山,徒步是唯一的选择。在毫无遮拦的山地戈壁里,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那是对体能和意志力的终极考验。
为了从这极端环境中“抢”出工作时间,队员们练就了独特的作息:追着日出走,赶着日落归。清晨6点半,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他们已经抵达作业点;下午3点前,必须结束野外工作,避开最毒辣的日头。
![]()
旷野鏖战,“捡回”了50斤的“石头宝贝”
Wadi Shawqab 图幅的调查路线尤为艰险,复杂的地形,崎岖的山路,还有那布满尖锐倒刺的骆驼刺,导致调查难度直线飙升。有一次,两名队员在执行穿越路线调查时,被一个意外出现的大陡坎拦住了去路。底约定的接应点还在前方,一名队员心一横,想尝试下去,结果脚下一滑,整个人瞬间就滑了下去!万幸,在途中其他队员拉了他一把,缓冲后没有严重受伤,但队伍却被这个陡坎“切”成了两半。
“当时真有点慌了,前后无人,如果出事,后果不堪设想。”欧健回忆道。最终,一人原路返回起点,另一人艰难走向终点,靠着随身携带的卫星电话,才联系上基地派车救援,上演了一场荒漠版的“绝地求生”。
除了险情,还有重负。地质填图的关键在于采样,而采样意味着要把“石头宝贝”背回来。在车辆能到达的地方,这很轻松。但在需要长途徒步的区域,这就是体力的噩梦。
“比较极端的时候,一个点上采的样,可能要背50多斤。”欧健说。在70℃的“烤炉”里,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样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崎岖山路上,每一步都是毅力在支撑。而获取这些样本的过程同样充满风险——坚硬的岩石需要地质锤反复敲击,曾有队员不慎将手指砸至骨裂,手上的皮被敲掉一块更是常有的事。但每当发现独特的地质现象或新的矿化线索时,所有疲惫都会瞬间消散,队员们立刻俯身细致观察、记录、取样,不放过任何一处有价值的地质信息。
![]()
孩子出生十几天,他毅然踏上征途, "CHINA" 是最佳通行证
远在沙特工作,无时无刻不是对家人的思念。项目组的成员们,每次出征就是三四个月,与家人的联系,全靠网络电话。“一个星期最多也就联系一两次。”欧健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
而团队里一位30多岁的技术骨干的故事,则让这份无奈变成了深深的动容。当时,他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仅仅十几天,这个崭新的小生命还那么娇嫩,妻子最需要陪伴和分担。然而,沙特的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人手紧张,任务紧迫。一边是初生的骨肉和虚弱的爱人,一边是国家的重任和团队的期待。这个抉择太过艰难。最终,他怀揣着对家庭的万分愧疚,吻别了妻儿,毅然踏上了返回沙特的征程。他的行囊里,除了地质锤和罗盘,还装着一份沉甸甸的、未能说出口的牵挂。
艰苦的征途上,也不乏温暖的插曲。一次穿越路线调查结束后,队员们在预定地点等候接应车辆,却因与巴基斯坦籍司机沟通偏差迟迟未能会合。正当大家稍作休整时,几位当地牧民主动上前,得知我们来自 "CHINA" 后,盛情邀请我们前往帐篷做客。
语言不通的隔阂,在喷香的 Mandi 美食中消融 —— 软烂的羊肉搭配清香的米饭,这份跨越国界的善意,成为山地戈壁征途中最温暖的记忆。队员们借着翻译软件与牧民交流,分享中国故事与项目意义,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中沙民心相通的桥梁。
![]()
在丝路热土书写中国地质担当
如今,项目组的足迹已遍布沙特地盾区的山川旷野。作为项目核心执行力量,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已累计承担 6 幅 1:10 万标准图幅工作,独立完成 Jabal Farthah、Wadi Haraman、Wadi Shawqab 幅野外填图,协同完成 Halaban、Jabal Damkh、Ad Dawadami 幅调查任务。
面对复杂的变质岩系和多期构造叠加特征,项目组将传统地质调查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用平板电脑运行专业软件实时采集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影像预判地质构造;建立 "特征矿物—变余结构—定向构造" 三元约束体系,精准划分岩浆—构造期次;综合多种方法确保蛇绿岩套层序恢复的准确性,以技术创新攻克地质难题。
截至目前,整个项目已完成 75 幅精细化填图野外工作,新发现一批矿化点,建立了国际化技术标准体系,推动 40 家中国单位、200 余名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让中国地质技术标准走向国际舞台。
从南京利雅得,从长江到红海,这些新时代的地质人以罗盘为笔、以岩层为纸,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用青春与汗水绘制出精准的地质图件,更书写着中国地质人服务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篇章。
扬子晚报/子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通讯员 欧健 朱首峰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