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淮安法援惠民生⑤:涟水创新“援调对接” 模式 高效化解基层纠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6 18:55:00

扬子晚报网11月26日讯(通讯员 邵永高 贾亚群 记者 朱鼎兆)“没想到不用打官司,短短一个多月就拿到了欠薪,‘援调通’真是帮了大忙!”2024 年 10 月,拿到最后一笔工资的大学生王某(化姓)激动地说。此前,她与 20 名同学在涟水县某托管中心勤工俭学遭遇欠薪,通过涟水县法律援助中心 “援调通” 机制,仅用两个月就通过调解 + 司法确认的方式,成功追回 11.3 万元工资。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涟水县创新法律援助与诉调对接机制的生动实践。

作为淮安法援惠民生系列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涟水县聚焦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痛点,创新打造 “援调通” 服务模式,通过完善案件分级分流、深化 “法律援助 + 调解” 协同、畅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三大举措,构建起 “援助介入、调解先行、司法确认” 的闭环解纷体系,让 7 成以上纠纷在协商中化解,平均耗时较传统诉讼流程缩短 80%,累计化解各类纠纷 220 余起,受援人回访满意度达 100%。

在机制构建上,涟水县以县综治中心为枢纽,建立案件分级分流制度。综治中心对受理的纠纷进行初次筛选分类后,将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分流至县法律援助中心。援助中心审查后,对具备调解可行性的纠纷(当事人明确拒绝除外),按领域属性移交相应行业主管单位或人民调解组织,开展针对性调解,实现 “精准分流、专业化解”。

针对纠纷化解中的法律支撑不足问题,涟水县深化 “法律援助 + 调解” 协同前置机制。由执业律师或法律援助承办人员提前介入,通过专业法律分析为当事人提供全面法律意见,在调解中协助厘清争议焦点、制定合法合理的调解方案,引导双方理性协商。这种 “法律专业人士 + 调解组织” 的组合模式,既保证了调解的合法性,又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

为保障调解成果落地,涟水县畅通司法确认 “绿色通道”。对包含执行内容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在生效后三十日内申请司法确认,法院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十五日内作出确认决定。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备强制执行力,有效破解了 “调解协议难执行” 的难题,让当事人权益得到坚实保障。

2024 年 6 月,付某等 21 名大学生经周某招聘,进入涟水县某托管学生中心担任辅导老师。工作结束后,周某无故拖欠工资,多次协商无果后,21 名大学生于 8 月 16 日向涟水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援助中心迅速审查并决定给予援助,指派江苏捍华律师事务所刘大海律师承办。

承办律师介入后,迅速梳理案件核心要点:一方面,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虽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可佐证大学生们实际提供了劳务,周某应支付相应报酬;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未结算,大学生提出的工资数额缺乏书面依据,需通过调解进一步协商确认。

为最大限度降低维权成本、缩短维权周期,承办律师协助大学生向涟水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主动对接县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工作室,启动诉前调解程序。调解过程中,律师向托管中心负责人周某释明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同时引导大学生们基于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协商工资数额。经过多轮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

当年9 月 13 日和 10 月 14 日,涟水县人民法院分两批对上述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并出具民事裁定书。至此,21 名大学生的 11.3 万元欠薪全部有了法律保障,纠纷在两个月内圆满化解,既避免了诉讼奔波,又确保了权益及时兑现。

“集体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援调通’模式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援律师指出,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法律知识有限,遭遇欠薪后难以有效维权。涟水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 “援调对接” 机制,让律师提前介入调解,既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又推动纠纷高效化解,既维护了大学生合法权益,也避免了矛盾激化,充分彰显了法律援助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涟水 “援调通” 模式已成为基层纠纷化解的 “加速器” 和 “稳压器”。通过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深度融合,既减轻了当事人的维权负担,又节约了司法资源,让群众在每一起纠纷化解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下一步,涟水县将继续深化 “援调通” 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基层解纷能力,让法律援助更好地惠及民生、守护公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