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经济燃动消费新引擎 崇川打造“体育+”城市样本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8 15:11:00
11月1日,南通万象城商场内巨型屏幕直播着“苏超”决赛,数千名球迷齐聚于此。每当南通队发起进攻,呐喊声震耳欲聋——这不是传统的体育场,而是崇川区打造的“第二现场”。
在崇川,一场球赛不仅能点燃全城的激情,更能撬动亿级消费流量,重塑一座城的商业生态与城市形象。
流量转化:赛事引流激活消费新蓝海
“苏超”联赛为崇川带来的,远不止绿茵场上的激情对决,更是一场贯穿餐饮、住宿、零售、文创等多维业态的消费盛宴。
赛事期间,各大商圈以“赛事直播+互动体验+福利派送”为组合拳,巧妙借势赛事热度,将球迷的关注度转化为消费力。南通万象城精心打造“第二现场”观赛活动,推动客流同比增长29%。商场同步联动餐饮与品牌零售,整体业绩突破9600万元,同比提升35%。
龙信广场同样以“足球+商业”模式破题,把北广场与中庭打造为沉浸式足球嘉年华主场,实现体育流量与消费场景的深度嫁接。整体客流与消费额均实现超10%的增长,水吧、烧烤、小酒馆等业态客流与销售额增幅更是突破50%。南通文峰广场也紧跟步伐,通过“第二现场”直播,实现客流同比增长31%,销售业绩提升32%。
在政策助推方面,崇川区商务局同步开展“苏超”联赛系列促消费活动,累计发放四轮票根优惠券超12万张,总金额达230余万元,覆盖商超、住餐、体育类商户及赛事市集,有效激发市民消费意愿,放大赛事经济的外溢效应。
整体来看,崇川区依托10场“第二现场"观赛活动,累计吸引近60万人次参与,带动商圈人流量超200万,实现总销售突破3亿元。体育赛事的“流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量”。
![]()
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
业态创新:多元场景打破消费边界
崇川区赛事经济的蓬勃生机,根植于对“体育+”模式的深刻理解与持续创新。当地通过多维度、跨领域的融合实践,不断拓展赛事外延,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
体育+文创:“可以说,‘苏超’的热度我们企业是完全‘蹭’上了!”富美帽饰博物馆执行馆长黄美云指着展架上印有南通队徽的薄荷精油助威帽笑着说道。六万只创意助威帽装入赛事包后迅速走红网络,也让企业走进大众视野,国内订单持续增加。南通市第三毛巾厂同样搭上这班“流量快车”,推出的江海波纹与“苏F”标识应援毛巾,因设计新颖、实用性强,深受球迷喜爱。“线上线下都爆单,‘苏超’以来已售出近20万份,天猫店铺粉丝也迎来一轮快速上涨,”毛巾厂工作人员包婧表示。
体育+制造:本土制造企业也紧抓赛事机遇,推出系列文创周边,展现“南通制造”的创意活力。赛晖科技采用功能性面料开发的20多款主题应援T恤,因“苏超”的爆火订单纷至沓来。铁人运动公司则将健身跳绳、握力圈等小件器材,组合成运动礼盒,受到市场欢迎。“‘苏超’的举办,让更多市民开始关注运动健身,带动了健身器材的本地销售,”公司工作人员施海鑫介绍,这家以往以外贸为主的企业,如今在本土零售端也迎来了新增量。
体育+文旅:为进一步延伸赛事消费链,崇川区文旅局推出“一票逛崇川”机制,精心设计“下午游园—傍晚观赛—深夜市集”的全时段消费动线,这一闭环体验,显著提升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意愿,体现“一场球赛带火一座城”的辐射效应。
![]()
南通万象城“苏超”“第二现场”
城市赋能:赛事经济塑造崇川新名片
赛事经济不仅是短期刺激消费的手段,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长期战略。“十四五”以来,崇川区持续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累计新建融合式体育健身公园12个、公共球场64片,新增健身步道63.8公里,更新全民健身路径404套。目前全区各类体育场地总量突破1200个,一座“举步可就”的运动友好型城市正加速成形。
构建赛事体系是持续引流的关键,以高端赛事引领、群众赛事筑基,崇川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赛事矩阵。全国排球冠军赛、大学生沙滩足球邀请赛、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相继落户;南通马拉松、长三角龙舟赛等本土IP也持续升温,既丰富了市民的体育生活,也塑造着崇川“活力之城”的鲜明形象。
以赛事为牵引,崇川积极拓展“体育+”产业链,推动体育装备制造、健身服务与赛事运营协同发展。铁人运动等3家企业获省级体育产业资金支持,南通体育馆智慧运营、龙信体育商业综合体入选“江苏省体育消费典型案例”,展现出从“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与“体育服务”升级的强劲势头。
从单一观赛到全域体验,从纸质票根到数字消费,崇川区正系统构建一个“赛事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城市赋能”的可持续生态闭环。赛事,不再只是比赛,而是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一张动态名片、一脉跃动活力。
通讯员 黄琳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吴佳笑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