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5.25心理日:自伤困境、手机纷争、敏感社交……拨开心灵迷雾:青少年心理困境与突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5 12:32:00

在5.25全国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扬子晚报联合团江苏省委(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全国区域中心,深入探寻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在与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交流中,一个个令人揪心又引人深思的故事逐渐浮现。

自伤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错误信念”

暖心建议:先要孩子成绩好,就要给孩子内心“充电”

“我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打电话的时候,小王(化名)正在河边,他说他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是无望的:“我现在成绩不是班上最好的,我现在这么辛苦,将来未必能考到一个好高中,就算考到好的高中,还要经过3年辛苦,才能考到一个大学,还未必如意。考不上大学就难找到好工作,就没有幸福轻松的人生,我现在已经这么苦了,未来更苦,还不如早点解脱。”

“这样孩子的背后通都有一个错误信念的家庭。”上官金雪说,小王的“绝望”来自于从小父母反反复复的说教,“这个家庭它背后的错误的信念是,他认为只有好的学业才能有体面的工作,体面的工作才会有幸福。所以他在跟孩子教育的时候会反复强调辛苦的体力工作没有幸福可言。孩子觉得我考不上大学,我就没有好工作,那我就没有幸福可言。”

“小王每天的生活相对固定,早上上学,晚上回家,周末补习班,偶尔出去玩。”他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虽然父母给他的输入是片面的,但他没有例子去反驳。“考不上大学生活就不幸福吗?很多人一家子轻轻松松、其乐融融,也很开心。但小王他没有见过除自己以外的家庭,就很容易走上极端。”

相似的例子也在小冯(化名)身上发生。作为心理咨询师,上官金雪看过很多孩子身体上的伤痕,但像小冯(化名)这样伤口深且密集的,她还是第一次遇到。按理说出生在告知家庭,小冯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学习好、爱好广、眼界开阔……但她却只喜欢在自己身上留下划痕。她热爱二次元,但这些在她看来是自我表达的方式,却被父母无情否定。父母总认为她应该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要看“健康的书籍”。长期的沟通断裂,让小A无法向父母倾诉内心的痛苦。

“这一类孩子,当我们去追溯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父母对他们的社交和玩耍基本是不支持的。父母对他们掌控、要求、关注得太多。”父母要求高,控制多,催促提醒多,孩子感受不到信任和支持,感受到的是压抑和控制。“二次元和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宣泄,当这种方式也被拒绝的时候,。自伤就是一种可选的、可控的自我情绪的表达。”上官金雪说,想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可以从家庭入手。家庭需要为孩子的情绪松绑,缓解高压,高控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主的空间,亲子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边界,允许探索和犯错,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完整的,并有一定的空间思考和反思,成长就会自然而然发生。

手机纷争:信任缺失下的亲子拉锯

暖心建议: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打败手机

手机,在现代家庭中,常常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小刘(化名)的故事,就是典型一例。小刘是初中生,妈妈担心他玩手机影响学习,每天都像定时闹钟一样,每隔十分钟就来提醒还手机。一开始,小刘只是不理会,可随着焦虑的妈妈一次次的催促,他内心的叛逆被点燃。明明已经不想玩了,但妈妈的不信任,让他偏要和妈妈对着干,哪怕困意袭来,也要顶着看到凌晨一两点。

这种亲子间的拉锯战,根源在于信任的缺失。上官金雪老师指出,青少年需要学会与手机和平相处,而这个过程需要试错空间。如果家长过于焦虑,孩子就会产生“饥饿感”,一旦到了大学没人约束,就容易过度放纵。就像小马,初中时被家长严格管控手机,到了南京的名牌大学手机电脑自由后,大一九门全挂,大二甚至几乎不出门,只能让父母过来陪读。

“很多家长觉得一切都是手机的错,是手机让孩子沉迷,但实际上手机是个‘背锅侠’。核心问题在于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好的关系,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价值感。”上官金雪说,并不是手机有多好玩,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被别人肯定,有一些值得自己自豪的部分,是不可能沉浸在手机里的,“在现代社会中,完全屏蔽手机是不可能的。尤其在高年级,同学们交流时会讨论游戏、讨论爱豆,都需要靠手机:“低年级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什么时间段玩手机比较合适,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学会如何与手机和平相处,到了高年级,手机就可以慢慢放开。”

上官金雪说,其实人生有很多“困难”,像手机、学习、交友、婚恋、工作……但父母需要做的是,不要焦虑,坚定地和孩子一起打败困难,而不是和困难一起打败孩子。

敏感社交:渴望温暖又害怕受伤

暖心建议:早期建立轻松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对社交格外敏感,小吴(化名)就是如此。小吴在交友上困难重重,他想社交,却又怕受伤。在学校里,同学间关系的细微变化,都能让他纠结内耗。几个同学一起玩,今天你和他好明天你和别人好,在他看来却不是常态,他会反复思索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其实孩子之间今天大家都喜欢玩这个,但你想玩那个,所以看起来你被孤立了,这都是正常的,没有必要纠结。”上官金雪说。

“很多案例归根到底,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谁的宿舍关门声音大了、谁今天又不跟我玩了,核心都是早期跟父母关系的模版有些问题。”上官金雪说,人际关系的模板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亲子关系。早期建立的亲子关系是轻松的,是可以互相平等交流的。那他在后期的各种关系当中也会有轻松的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关系模板。他可能不会需要过度去讨好别人,顺从别人,也不需要为了避免受伤害而离群索居。所以,鼓励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跟孩子建立一种轻松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多说一句:

为什么孩子的问题,都要归结到父母身上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的问题,都会被归结到父母身上。父母是不是也挺委屈的,明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但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认知水平。你承认与不承认,孩子都是你的“复刻品”。孩子在任何地方受到的委屈,父母都能且只能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因为假如他没有任何获得“心力”的地方,如果你再不替他挡风,他就真的会生病。

所以在心理辅导中,咨询师做得最多的工作,是解构一些堵塞的亲子关系。先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以来给他们建立的某种信念感是错误的,父母也承认是错误的,慢慢让孩子把这一块结构掉,解构之后,后面才能慢慢谈修复、谈相互的包容与理解。其实父母也不容易,但如果这一块不结构掉,孩子在之前形成的‘无法与父母沟通’的思维定式下,是不会去理解父母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通讯员 林品闻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