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是最好的治理!记者探访南京这个全龄服务空间如何破解老小区难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4 17:48:00
离开餐还有半小时,76岁的余大爷就拿着老年卡,在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待。这里不仅是一个社区食堂,更是一个承载着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温情空间”,被居民称为“万能小屋”。近日,记者探访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物业服务中心,实则暗藏玄机:白天托管班传来童声笑语,午间飘出食堂饭菜香,傍晚又变身合唱团排练厅,周末还能学非遗剪纸。它像一块“社会海绵”,不断吸收并满足着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
幸福小屋里的全龄服务
上午十点半,余大爷就早早来到新街口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坐在窗边等候开餐。看到记者,他笑得格外开心:“每天中午都来,只要13.5元就能吃到荤素搭配的套餐,还味道特别好!”11点,余大爷第一个到取餐窗口。“椒盐带鱼来一份,再加个宫保鸡丁!”看着热气腾腾的炖冬瓜和茄子炒豆角,他连连点头:“既干净又卫生,我们吃得很放心!”
但“万能小屋”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在入口处,便民服务海报琳琅满目:“小方到家”24小时应急维修、温暖家政、房产中介、免费清洗空调……这些服务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经过精准调研后的需求匹配。
进门后,屋内景象更让人眼前一亮。社区团购摊位上,新鲜牛肉、盒装牛奶、鸡蛋等生活必需品整齐码放,价格都比超市便宜不少。往里走更热闹:不仅有3元理发和3元磨刀磨剪摊位,缝纫机和爬楼机随时待命。最抢眼的是流动服务摊位,周一有电信业务咨询,周三开展口腔义诊,周六“电脑管家”来坐班……
“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说话,诉说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一位前来理发的居民感慨道。
到了二楼,记者则看到两位志愿者带着6个孩子做作业、玩游戏。“托管班的最大特色就是‘随到随接’,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难题。”该中心运营主体、红庙物业负责人张家栋告诉记者,目前托管班有20多个孩子,不仅服务于小区居民,还有驻区企业。居民王女士开心地说:“以前最怕放学没人接,现在这里比请保姆划算多了!”
记者注意到,二楼还有一台居民的钢琴,长者们会在此合唱排练。此外,这儿还是矛盾调解的“和谐驿站”,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坐镇,现场调解邻里纠纷。新街口街道城市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梁灿表示,经常会在这儿开展物业联席会,后期也会邀请更多力量参与到基层矛盾的化解过程中。记者获悉,新街口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于2024年底打造成立,至今已召开居民议事会、矛盾调解会40余次,化解各类纠纷30多件。
“万能小屋”实现了多元共用,成为小区里老中青少四代人共同的乐园。
全天服务背后的创新治理
这个仅120平方米的“万能小屋”紧邻香铺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它的诞生,源于城市治理者对老旧小区困境的反思与创新突破。
新街口街道位于南京中心城区核心地段,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高,各类居民服务需求在这里显得尤为强烈。“对于我们主城区街道而言,老旧小区多、人口密集所带来的治理难题多,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而街道、社区提供的服务更多是公益性的。”新街口街道党工委书记史庆锋坦言,怎样搭建好平台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居民半夜水管坏了怎么办?独居老人下楼难怎么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谁接?”香铺营社区党委书记许艾芳补充道,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是基层治理的“大课题”。以香铺营社区为例,社区包含8个成型小区以及沿街、零散楼栋,常住人口近两万人。她说:“有人提出助餐服务,有人希望党员志愿者帮忙修灯。特别是水电问题,往往很急。”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新街口街道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新路径。“街道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云集,他们既是服务的对象,也是治理的伙伴。”史庆锋告诉记者,街道通过“五全工作法”,即党群互动、党建共建等方式,调动居民、企业、物业、机关、政法这五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而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正是“万能小屋”的发展关键。“能够给居民提供24小时的便民服务,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居民日益丰富的需求,需要由更多专业化的机构来满足,区域化物业服务中心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同时物业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半公益的增值服务,比如上门维修、托幼服务等,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我们深刻认识到‘服务是最好的治理’,让服务本身产生价值闭环。”据张家栋介绍,在街道和社区的牵线搭桥下,他们对接了高校智库资源以及新街口街道党建联盟的企业资源。为了解决长者“下楼难”的问题,物业专门培训保安操作履带式爬楼机,为他们的就医出行保驾护航。维修队24小时响应居民需求,成为随叫随到的“及时雨”。
如今,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成立后,居民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能反馈物业及生活服务问题。
让“万能小屋”持续传递温暖
“万能小屋”的成功,不仅在于服务内容的丰富,更在于治理理念的升级。它打破了传统社区服务的碎片化困境,实现了“一室多用、一岗多能”。
史庆锋称,依托这个载体,将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志愿服务都融入进去,多方资源力量都通过这个平台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些便民服务项目体现了辖区单位参与治理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实惠。”
不过,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如何确保服务质量不因规模扩张而稀释?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街口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目前由香铺营社区党委指导,由辖区物业企业负责运营。“社区最为贴近居民,社区指导能够使得中心的服务内容根据居民需求及时调整,始终保持方向不偏;此外,承接运营的红庙物业是在街道一步步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市场化老旧小区物业,其负责人也是党员,能够更好地发挥红色物业的为民服务功能。”
谈到“万能小屋”的发展,许艾芳希望能通过平台对接更多有爱心、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企业,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多样化服务,让老旧小区的居民不仅能享受到便利,更能真切感受到来自社区的温度和社会的关怀,从而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街道还将发动更多街道党建联盟成员单位,拓展更多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目前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是一个样板,取得了初步成功,我们将综合考虑区位和辐射半径,尝试推动复制这种模式,打造更多服务中心。”
通讯员 邹智斌 刘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 实习生 乔文飒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