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大展宏图!龙池里面养鱼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7-20 15:10:00

拉网、捞鱼、运输、投放……7月18日清晨5点,在位于六合龙池街道的龙池鲫鱼核心示范养殖基地,南京龙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志伟已经带领工人们忙活开了,“鱼苗长大了要‘住’大房子,我们正趁着气温不高为他们‘搬’新家。”

龙池鲫鱼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两个“国字号”认证,是名副其实的六合“土特产”。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进行部署。事实上,龙池鲫鱼8年前一度难觅踪影,如今借力盒马陆续“游”到上海等地,产业预期年销售收入超2500万元。

小小龙池鲫鱼

何以“跃”入大市场?

今天,一起深入探访

看六合如何做好这篇“土特产”文章

01

保护好

提纯复壮

从几近消亡到鱼儿满塘

一口口水塘里,水草丰美,龙池鲫鱼成群结队,时而探出头来,水面继而荡起层层涟漪……“别看现在鱼儿满塘,以前连个影子都难找。”望着眼前一幕,邢志伟脑海中不断闪现往日情景。

邢志伟介绍,作为一种在特定生态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天然二倍体鲫鱼,龙池鲫鱼“长相”就有别于其他鲫鱼——头小、背高、体厚、鳞金、腹灰,体表有光泽、肌肉有弹性。它在北宋政和年间即有文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就已成为宫廷贡品。《六合县志》记载,“龙池在城南五里,周围有十里,深有丈许,水味如泉,鱼鳞似梳,体大肉肥,为他地所无,价在鲥鱼之上。”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鲫鱼》中写道:“六合龙池出者,愈大愈嫩,亦奇。”

虽然龙池鲫鱼享誉已久,但十几年前因为过度捕捞,加之龙池湖中放生鱼类增多,其生存空间被挤占,数量锐减,几近消亡。

针对于此,2017年,龙池鲫鱼提纯复壮工程“上马”,六合区农业部门、龙池街道“携手”省市水产研究部门、南京晓庄学院,在龙池湖中苦苦找寻龙池鲫鱼“身影”。对于捕捞上来的鲫鱼,科研人员在每条鱼鳍部根处植入带有编号的芯片,逐一开展DNA鉴定。在第二年人工繁育时节,仅有60多尾纯种龙池鲫鱼幸存下来。在大家悉心呵护下,最终5万尾鱼苗在六合西门农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功孵化。

02

培育好

精细管理

鱼儿住得舒爽吃得更营养

随着鱼苗越长越大,西门农场的鱼塘“变”得越来越小,给龙池鲫鱼找“新家”势在必行。考虑到龙池湖周边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可能影响鱼儿生长,邢志伟在六合四处考察比对后,相中了龙池街道朱营村的一片水面,“好水养好鱼,滁河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这片水面紧邻滁河,不可多得。”

龙池街道迅速响应,对原有水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打造龙池鲫鱼核心示范养殖基地。2022年,首批2万尾龙池鲫鱼在此“安家”。邢志伟也把家搬到基地,吃住在这里,与鱼儿们朝夕相伴。

邢志伟头顶烈日为龙池鲫鱼投喂饵料。

在现场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下,白鹭翩飞,一口口水塘波光潋滟;塘边,万寿菊、美人蕉等争奇斗艳。“不但‘房间屋后’遍植花花草草,鱼儿们‘住’得也宽绰敞亮。”龙鲫水产公司董事长李小兵介绍,一亩水面里只投放800—1000尾鱼苗,养殖密度仅为普通养殖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还在水塘中种植菖蒲等挺水植物、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放养一定比例的白鲢、螺蛳,用于净化水质。即便如此,眼下,每隔3—4天就要换一遍水,确保鱼儿们住得清爽干净。

邢志伟查看高温下龙池鲫鱼长势。

龙池鲫鱼“住”得舒爽,“吃”得也更有营养,工作人员会利用自动投料机喂鱼。“这是我们专门定制的‘营养餐’,蛋白质更高,还加了微量元素,膨化颗粒也更有利于消化吸收。”李小兵指着饵料说道。

03

带动好

“链”式发展

200余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打开“茉莉商城”小程序,指尖轻点,放在活水增氧袋中的龙池鲫鱼,坐着快递车“蹦着跳着”就来到家门口。日前,市民孙文莉通过线上渠道下单,如愿尝鲜。“虽然两条400克的龙池鲫鱼卖到100多元,但仅利用茉莉商城渠道,我们就收获了800多单。”李小兵说,与普通鲫鱼“体质”不同,龙池鲫鱼生长速度较慢,3年才能长到400克—500克。

“好鱼卖好价。我们按条销售,以重定价,超1000克的‘极品’,每条售价可达398元。”李小兵表示,即使价格不菲,龙池鲫鱼依然广受追捧。除了通过盒马物流渠道走出六合,走进上海、扬州、泰州等地,龙池鲫鱼还成为金陵饭店、真知味等酒店的特色菜肴,经炖煮、红烧等方式加工后,让老饕们大饱口福。

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龙池鲫鱼还成为体育休闲的载体。前不久,2025南京市“美丽六合·龙池鲫鱼杯”钓鱼大赛举行,吸引南京、上海、安徽、山东等地的100名垂钓爱好者参与。跟着赛事游六合,“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激发消费新活力。

“眼下,我们一手抓龙池鲫鱼核心示范养殖基地‘扩围’,持续释放产能;一手抓龙池鲫鱼综合服务大楼项目建设,打造研发检测、青少年研学等空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龙池鲫鱼成为富民强村‘金名片’。”龙池街道农村工作办主任王正兵说。

六合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接二连三”,龙池鲫鱼产业预期年销售收入超2500万元,产业链上200余位当地农民人均每年新增收入超万元,“持续彰显龙池鲫鱼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我们将着力推动全区特色鱼产业链做大做强和渔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文旅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