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南遇上了阿扬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7-20 21:30:00
“苏超”第七轮比赛
扬州对阵南京开锣
南京与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边是金陵城里 “虎踞龙盘” 的霸气
一边是运河畔 “淮左名都” 的灵秀
“宁”“扬”双城不仅地理位置相邻
南京也曾冠名“扬州”
两座城市都有一条“秦淮河”
两地历史文化遗存类似
……
江南江北两“扬州”
南京、扬州历史上曾分享同名“扬州”。
汉代典籍《禹贡》分全国为九州,扬州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今天的好几个省。南京属于扬州地域。
为什么称扬州?《晋书》记载:“以为江南之气躁动,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隋末以前,许多史籍或专家称南京为扬州,这是因为当时的扬州治所设在南京的缘故。汉武帝设置监察机构十三刺史部,扬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
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监察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部分地区,现今的扬州却不在其内,而是属徐州刺史部。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部分中的扬州历史地图
三国时,魏、吴各自设置扬州,魏、吴的扬州,一处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处在建业。西晋以后,两处扬州合并,治所在建业,南朝一直沿袭下来,管辖范围很大。
《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东吴局部,扬州州治在今南京市
今天的扬州,在春秋时称邗,战国时称广陵,西汉时为江都国、广陵国,东汉至西晋时为广陵郡,东晋时期,广陵郡下辖区域延续西晋设置,包含海陵等县,山阳郡则属徐州管辖。到了隋朝,虽然隋文帝九年(589年)曾在这里设置扬州总管府,扬州从此开始与这个地名结缘,但直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将扬州大都督府与扬州治所从丹阳郡(今南京)移到江北,从此之后,现今的扬州才真正享有“扬州”的名称。隋炀帝的《泛龙舟》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点出了扬州的具体位置。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晋局部,东晋定都建康,设扬州
在今天扬州的这片土地上,西周时期就建立了干(邗)国。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城邗,沟通江淮”,这里从此开始城市发展的历史。而南京则是吴王夫差冶铁铸剑之地,他在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兵器,可以说是南京较早的城池雏形之一(长干古城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向前推进至3100多年的商代晚期)。虽然,图谋霸业的吴王夫差最终是以自杀身亡告终,但他建造的冶、邗二城却逐渐发展成为南京、扬州两座历史名城。
《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开元年间局部,这时今南京已是润州江宁县,扬州治所已经在今扬州市
“秦淮河”与“小秦淮河”
南京的秦淮河美名一直盛传天下。特别是它的繁华地段“十里秦淮”,沿岸壁诗、壁刻、浮雕,镌刻着历代名人吟诵秦淮河的诗词墨宝。文德、文源、文正、平江、来燕、武定、朱雀、镇淮等内秦淮河上8座桥,一桥一景,美不胜收……
扬州的小秦淮河名称应该是源于南京秦淮河。胡善麐,徽州祁门县人,有《小秦淮赋》云:“扬州城西而北,有虹桥焉,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盖与金陵相较而逊焉者也。名之旧矣,而知者尚少,幽居多暇,因为赋之。”
小秦淮河的范围如《扬州画舫录》中说,按清代王文简《虹桥游记》云:“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为虹桥。”则小秦淮当在虹桥之上。《平山堂图志》云:“小秦淮为小东门内夹河。”又以小东门夹河为小秦淮。今皆依图志所称,而旧名遂无知者。
扬州的小秦淮河虽没有南京的秦淮河那么有名,但也是扬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内河。与南京的“十里秦淮”一样,小秦淮河犹如一条绿色的玉带,串起北水关桥、大东门桥、务本桥、三元路桥、萃园桥、小虹桥、新桥、公园桥、小东门桥、如意桥等10座著名的桥。它们与董子祠、基督堂、惜余春茶社、教场、富春茶社、绿杨旅社、大舞台、亚仙桥、珍园、萃园等或存或湮灭的名胜,一起见证扬州从古到今的兴衰荣辱。
扬州小秦淮河
如同美丽的秦淮河诞生了孔尚任撰著的《桃花扇》,小秦淮河的碧波秀水也催生出流传千古的爱情佳作——《浮生六记》。《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清代文人沈复,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清代嘉庆初年,文人沈复落魄之时,曾携爱侣芸娘寓居在小秦淮河畔的大东门桥旁,靠卖画为生。夫妻虽飘零他乡,历经贫困生活的煎熬,仍情深意浓的爱情,激发了沈复创作《浮生六记》的灵感。在书中,他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述夫妻闺房之乐,写出夫妻至诚至爱的真情。《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据说,清朝学者钱咏手抄本《浮生六记》第五集《海国记》,是海内外现存记载钓鱼岛的重要古代名人墨宝之一。
北水关桥
隐藏在小秦淮河尽头的亭台水榭
《扬州画舫录》与《秦淮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作者为清代戏曲作家李斗。李斗(1749—1817),乾隆十四年生人,清代戏曲作家。李斗花费30年时间和心血写成的《扬州画舫录》,是以康乾时期,特别是乾隆年间的扬州为主要描写对象,记载这一段时期扬州社会、经济、文化的佳作。
《秦淮画舫录》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作者是清代南京籍戏曲家捧花生。捧花生(1778—1842),乾隆四十三年生人。《秦淮画舫录》记载了清代嘉庆年间秦淮河青楼女子的轶闻及文人的题赠。两位作者所写画舫录的内容虽不同,但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借助画舫之游,反映当时社会的特定侧面。
在《扬州画舫录》中,读者坐在李斗把舵的这艘画舫上饱览了扬州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李斗在最后一章“舫匾大观”专门介绍了扬州画舫的来历:扬州画舫,始于鼓棚。鼓棚本泰州驳盐船,至朽腐不能装载,辄牵入内河。驾以枋楣椽柱,大者可置三席,谓之大三张,小者谓之小三张。驳盐船之脚船,枋楣椽柱如瓜蓏架者,谓之丝瓜架。木顶船谓之飞仙,制如苏州酒船,本于城内沙氏所造,今谓之沙飞,皆用篙戙(一种类似于篙的驾船工具)。沙飞梢舱有灶,无灶者谓之江船,用橹者为摇船,前席棚后木顶者谓之牛舌头……
关于秦淮画舫,《秦淮画舫录》的作者捧花生在其自序中有一段精彩描写:“游秦淮者,必资画舫,在六朝时已然,今更益其华靡。颇黎之镫,水晶之琖,往来如织,照耀逾于白昼。两岸珠帘印水,画栋飞云,衣香水香,鼓棹而过者,罔不目迷心醉……”
秦淮画舫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秦淮画舫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南京城垣建筑完工之后,朱元璋微服出巡,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荫深处,亭台楼阁,飞红点翠,山明水秀,风景怡人,说了一句:“惜河中缺少游艇。”于是,画舫的兴盛从此开始。秦淮画舫起源的另一个版本是,相传六朝时期,北方王侯贵族南迁,多居住秦淮河畔,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南京人,将北方的车与南方的船上下组合成画舫。因此,秦淮画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结果。
曲折蜿蜒秦淮河
旧时的秦淮画舫,有大小五等之分。由大到小,分别为:走舱、小边港、气不忿、籐棚和漆板。最大的叫“走舱”——俗名“大边港”,是楼船,分前中后三舱。后舱有楼阁,登上可眺远景,供有香茗水果,兼办筵席。其次为“小边港”——又名“四不像”,说它是大船,却只有前后舱,说它是小船,又可容纳10多人起座,故名“四不像”。中等的为“气不忿”,前为蓬廊,后为大舱,可以容8人至10人宴聚,船身略小,移动方便,一般船宴雇佣此船者多。小船为“籐棚”,船头有籐椅两张,小凳两张,船舱狭窄,有名无实,船工一人,索价低廉,二三老人或者文人学士,借此乘凉聊天,诗兴油生,吟一两首绝律或填写词曲,亦不失雅趣。也有对对情侣,坐在船头,绵绵细语,融情于潺潺河水之中。总之,大船有大船的气派,小船有小船的雅致。
《康熙南巡图》(局部),反映了清初夫子庙秦淮河画舫凌波的市井繁华
明末清初大画家樊圻描绘的秦淮河画面
因河而生的画舫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文化载体,在《扬州画舫录》和《秦淮画舫录》中承载着信息传播、文化展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成为其“书名”的根本原因。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宣:南京被列入 “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全球只有10座城市获此殊荣。南京、扬州这两座历史名城同时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内容来源 | 方志江苏 孙峰
部分图片来源丨方飞、顾树荣、徐帅、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