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变身“生命摆渡人”:退伍军人在洪流中架起爱的浮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31 20:35:00
2024年7月末,北京顺义潮白河畔,滴滴司机张瑞龙与队友在夜色中巡逻。水面平静,却暗涌着未可知的危机。这支大部分由退伍军人组成的救援队经历了多次救援,但他们未曾料到,短短几小时后,一场远超想象的洪水将吞没街道,而他们单薄的肩膀,将成为无数人唯一的浮桥。扬子晚报记者对话了参加救援的四位司机,这四位也都是退伍军人。
救援队长张瑞龙:面对大水,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先救婴儿
“退伍后想为社会继续做贡献,通过滴滴平台报名公益救援队,自己觉得“身为军人,总想奉献点力量。”当洪水如猛兽撕开堤防,张瑞龙所在的滴滴公益救援队第三梯队火速挺进密云重灾区。主干道浊流及膝,车辆寸步难行。队员们弃车涉水,浑浊的洪水迅速没过大腿、攀上肩膀。居民楼里被困者的呼救声刺破水面:“快点救我们出去!”一位老人颤抖着几乎跪下,求他们救救困在家中的亲人。那一刻,张瑞龙血液中的军人本能轰然苏醒——恐惧被灼热的责任烧成灰烬,“只要他们信任我,拼尽全力也要带他们出去。”
在一栋被洪水围困的居民楼前,绝望的呼救穿透紧闭的楼门。救援队破开大门的瞬间,门内爆发出一声嘶哑的哭喊:“我终于看见光了!”黑暗中的声音如重锤击在张瑞龙心上。而另一栋临河的楼里,更揪心的一幕上演:单元门被洪水裹挟的杂物死死封住,居民只能从二楼窗口探身呼救。铲车艰难托起张瑞龙,他挥起胳膊肘狠狠击碎玻璃,顾不得手套渗出的血丝,徒手清开尖锐的碎渣。窗口挤满焦灼的面孔,整栋楼的居民竟异口同声:“请把这个刚满月的婴儿先救出去!”年轻的父母泪流满面,几乎将襁褓推出窗外:“先救孩子,再救老人,最后救我们!”张瑞龙小心翼翼接过那个柔软的小生命,怀抱婴儿涉过浊流,转身又背起六旬的拄拐老人。孩子的啼哭、父母的哽咽,让这个硬汉的视线也模糊在水汽里。
就在转移途中,张瑞龙的右脚猛地踏空——一个被洪水吞噬的积水井张开了黑洞。身体瞬间倾斜近六十度,脚下是翻滚的暗流。对面楼上尖锐的呼救声刺穿耳膜,他咬紧牙关,靠平日严苛训练刻进骨子里的本能稳住身形,硬生生将身体拔了出来。当危险来临时,我不能先倒下——这个念头支撑着他踉跄奔向下一处呼救点。
参与密云救援后,妻子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安危,女儿抢过电话声音沙哑哽咽:“爸爸你要小心,我和妈妈哥哥永远支持你。”张瑞龙差点落泪。
退伍军人吴国壮:全程使用肩背、托举等方式完成群众转运
另一处战场,养老照料中心已成孤岛。“到了早上六七点钟,我们就接到电话,说要紧急赶赴密云太师屯。”吴国壮回忆道。因为多数队员驾驶的是私家车,小车无法涉水通行,“只有队长的大车能过,我们就淌着水,并肩前行往前赶。”吴国壮也是一位退伍军人。
突发洪水导致道路中断,冲锋舟在途中破损,队员们临时调来铲车,通过水段徒步进入受灾区。照料中心内水位已至半腰,部分老人因病或残障行动困难。其中一位精神状态异常的阿姨情绪极不稳定,一直高喊,需要立刻安抚和关注。“那时候我什么都没想,直接把她抱在怀里,把头放到我腿上,再用手给她盖住被子。”吴国壮说,“我跟她说,‘您放心,咱们已经脱离危险了,有我在您身边,您就安心。’”
这钢铁般的臂膀,随后在另一栋居民楼前化为最柔软的阶梯。楼道淹没、大门紧锁,二楼窗口是唯一的生路。吴国壮用肘部猛击窗框,掌根砸开生路,随即脱下自己的水域救援马甲铺在布满玻璃碎碴的窗台上。“踩我肩膀!”他沉声喊道。拄拐的老人、体胖的妇女、年幼的女孩,一个接一个踩着他坚实的肩膀,被他稳稳托举到安全地带。当最后一人脱险,吴国壮才发现自己肩膀早已磨破渗血,双腿被脏水浸泡得红肿不堪。归家后家人终于理解了他沉默的坚持——这个曾184斤的汉子为救人减重40多斤,每周骑行30公里风雨无阻。问他若再遇险境如何选择?他只答:“水再深,我也得下去。”
救援“多面手”郭现振:从日喀则到密云,任务变了,信念没变
郭现振,退伍军人、现任辅警,同时也是滴滴公益救援队的一员。他记得自己是在下夜班的时候接到队内消息,来不及多想,就立刻赶往顺义集合点。
“那会儿天还没亮,我和队友赵师傅开车赶过去,集结后和队长一起奔潮白河。那天没出任务,我们就直接留在附近没回家。”第二天一早,通知一到,他们立即出发前往密云灾区。
相比地震救援,郭现振说,水灾最大的问题是不可控。“在日喀则的地震至少人员稀少,就是房屋倒塌。洪水救人,水流急一个不小心就卷进去了”他回忆,当时密云街道上全是淤泥,车辆横在马路上,很多房屋一层被水灌满。“我们到现场的时候,水最深的地方得有两米多。一个1米7的人下去,脚都够不到底。”
一位老人困在二楼闷热窒息的房间里,家人含泪将老人一点点挪向窗口,郭现振与队友在下方稳稳接住,抬上铲车。老人看到外面毁天灭地的景象,惊惧更甚。郭现振轻抚老人后背,辅警与网约车司机的双重身份之下,跳动着同一颗滚烫的心:“你家是小家,别人家也是家。只要我还有体力,肯定还得上。”
“战术性”救人陈德立:不是战友,但比战友还默契
“我们那晚几乎没怎么合眼,队长早就打了预防针,知道密云可能要泄洪。”
“我们队伍之间平时关系就近,真的到了现场,一个眼神就知道该怎么做。”当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太师屯镇,绝望的百姓眼中终于燃起微光。养老院楼下,水深没顶,水底暗藏玻璃、电缆甚至沉重的水泥罐。陈德立与队友们用棉被裹紧瑟瑟发抖的老人,在险境中摸索出“毛毛虫”战术——队员在水中前后紧抓彼此装备,连成一条不惧激流的人链,一步步将老人转运出去。“一个带头,其他人跟上,不抛弃、不松手。”陈德立的声音透着军人特有的坚定。这支大部分由退伍军人组成的队伍,在深水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最坚固的堤坝。
截至2025年6月,这支特殊的网约车公益救援队,培训时长已超5.1万小时,服务时长突破4.4万小时。洪水退去,张瑞龙们回到驾驶座,车内的AED设备与急救包静静待命。问到是否还会继续参加下一次任务,他答得很直接:
“我第一个报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