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此时此刻南京地铁5号线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8-06 15:01:00

刚刚

就在今天(8月6日)早晨6点整

地铁5号线北段

正式开通运营

标志着地铁5号线——双拥号

实现全线贯通运营

地铁5号线通过主题列车、平面海报、地铁显示屏、“拥军驿站”、视频播音等“双拥”元素嵌入地铁空间,让市民在乘行中浸染“双拥”文化,进一步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军队、尊崇军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至此

南京地铁13条已开通线路的运营里程

由484公里增加至508公里

车站总数由234座增加至255座

早晨6:00

从夫子庙站进入车站

作为地铁3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站

此时站内

已有不少乘客在等候列车

家住附近、在雨润大街上班的市民曹女士说,以往上班她需要先乘公交才能换乘地铁2号线。5号线全线开通后,她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乘坐5号线换乘2号线。“下雨天上班时,等公交总是没个准头,现在5号线开通了,上早班都能多睡20分钟呢。”曹女士说。

“7号线全线开通的时候,我就和爷爷在现场。”正在读初中的小张同学是个十足的地铁迷。当天一大早,他就激动地从家里赶来,打算体验全线开通的首趟列车。

6:13左右

列车进入夫子庙站

车厢里

不少市民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

还有人相互合影留念

住在三山街附近的李想说,他的父母住在下关附近,以前老人过来照看孩子,很不方便;如今5号线开通,一站就能直达,“我们平时去看望老人也更方便了。昨天家里老人看到5号线全线开通的新闻,全家都特别开心。”

5号线

起于吉印大道站

终至方家营站

是南北向贯穿主城的骨干线

线路全长37.4公里

全部为地下线,共设地下车站30座

其中

有8座车站与既有线路换乘

也被不少市民称为新晋“换乘王”

市交通运输局轨道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地铁5号线连接鼓楼区、秦淮区、江宁区三大城区,串联南部新城、夫子庙地区中心、五台山体育中心、北京西路行政中心、山西路—湖南路商业街和滨江商务区等多个重要商圈和功能板块,开通后将织密南京南北向轨道交通线网,填补下关滨江的轨道交通空白,改善了湖南路等传统商圈交通条件。其密集的换乘和深入老城的走向,对南京城市交通的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

5号线开通的

全线线路图、各站首末班车时间已出炉

首末班车时间

在运输组织方面

5号线全线贯通运营后

工作日早晚高峰采用

大、小交路组织行车

大交路为吉印大道——方家营

小交路为科宁路——方家营

其他时段及周末采用

吉印大道——方家营单一交路运行

吉印大道往方家营方向

于吉印大道站和神机营站设首班车

方家营往吉印大道方向

于方家营站和文靖路站设首班车

首班车发车时间维持6:00不变

周日至周四两端末班车发车时间为23:00

周五至周六组织常态化延时

两端末班车发车时间为23:30

5号线全线贯通运营后,南京地铁将根据客流情况适时进行运输组织优化调整,不断提升运营服务,保障乘客出行需求。

探寻隐藏在地铁5号线

背后的“技艺工法”

地铁5号线五台山站位于市中心区域,不仅周边建筑非常密集,地下管线也错综复杂。在站点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空间狭小,施工难度较大。为确保车站建设顺利进行,南京地铁开展多轮方案研究,最终确定采用站台上下叠落的方案。为确保上行、下行区间盾构安全掘进,过程中采用了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并通过钢管、钢架等各种措施加强结构强度。这种叠落式车站的形式在全省首次使用,极大减少车站的占地空间,方便市民出行。

上海路站紧邻新街口商圈,周边有多家医院、商场、居民楼,环境保护要求高,地面交通量、人流量非常大。在建设过程中,上海路站与既有2号线采用十字型换乘,5号线车站需要从现有车站下方穿过,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2号线的运营安全,对施工精度的要求形成严峻考验。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南京地铁采取分区分步暗挖式工法、在2号线车站下方采取临时竖向钢管支撑、千斤顶等措施,并利用自动化监测手段,实时掌握2号线车站的受影响情况,确保既有2号线的运营安全。

5号线面临的地质条件堪称“地质博物馆”级别的复杂。线路穿越岗地、秦淮河漫滩、古河道漫滩及长江漫滩等多种地貌单元,岩层、砂层、卵石层、粘土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多变的地质结构。在施工阶段,南京地铁通过超前加固、主动隔离、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系统和自动化监测等创新技术,实现了零变形、零干扰连通运营换乘车站。

5号线在建设过程中,几乎全线采用盾构施工工法。在盾构过程中,零扰动下穿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三山街站—朝天宫站区间先后4次穿越既有地铁1号线,最近距离约3.7米。考虑到既有1号线位于粉砂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中,5号线隧道主要位于粉砂层中,盾构穿越风险大,南京地铁科学组织、严密监控、精细管理、精心施工,采用穿越前期提前对既有隧道实施洞内预备微扰动注浆,钢环与拉条加固,穿越期间克泥效同步压注,穿越后二次注浆等工艺,确保沉降达标、运营安全、风险受控。

“轨道上的南京”越来越好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吴春霞

图片来源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吴春霞 通讯员 张肖梦、南京地铁、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