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热映,档案馆很忙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8-10 15:36:00
8月9日,央视《新闻周刊》播出《南京:档案中的家与国》,聚焦南京市档案馆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故事,展现了尘封史料如何连接个体记忆与国家叙事,呈现了市民通过档案找寻家族脉络,还原祖辈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凸显档案在传承城市文脉中的独特价值。
据《新闻周刊》报道,自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掀起了一股别样的“寻根热”,很多南京市民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询祖辈档案,想了解一些从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中幸存的祖辈的消息。
据南京市档案馆统计,自7月23日以来,总计接待查档者六千余人,原本一天不到10件查档量,现在最高一天达到1200人。
为此南京市档案馆抽调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满足市民需求。
南京市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说,“申请的地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一些海外同胞,我们立刻增加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全力以赴。”
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户籍卡是2006年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区的一个仓库中发现的,由于常年无人问津,部分卡片已经虫蛀或者霉烂。移交给南京市档案馆后,工作人员进行了四到五年的大规模修复,最终形成了电子档案,面向公众开放。
目前户籍卡共有154万张
查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首先被查人要确定在1946—1948年居住在南京。
其次,申请者要尽可能提供包括姓名、出生日期、住址、职业等信息,便于筛选对比。
南京市档案馆接收保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的填表人如果没有照片,需用指纹作为他们的代表,而指纹中的‘斗(指纹)’用画圈表示,‘簸(箕指纹)’用三角表示,以此完成填表。”
家史即国史,每个家庭的历史组合起来就是国家的历史。
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很多人的照片都没能妥善保留下来,而这些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创建于1946—1948年的南京户籍档案卡意外地提供了一次与祖辈重遇的机会。
从那些泛黄的户籍卡中搜寻到的信息,还原出一个个家庭的遭遇。他们是南京大屠杀的旁证,透过一双双祖辈的眼睛,让人了解到他们遭遇暴行留下的创伤,更看到了他们眼中不曾被磨灭的骨气。
内容来源 | 央视《新闻周刊》、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