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明代万历年间状元朱之蕃简历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8-12 14:47:00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人文荟萃、科举文化繁荣之地,科举文化早已融入城市文脉之中。这从城内遗存至今的诸多“状元巷”可见一斑,如朱状元巷、焦状元巷、秦状元巷等,它们见证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印记。

其中,明代万历年间状元朱之蕃

一生在庙堂之高与林泉之野间从容行走

成为明代金陵文人的传奇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金陵状元:

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朱之蕃字元介、元升,号兰嵎。祖籍山东荏平,后先祖迁徙至金陵,附籍南京锦衣卫。父亲朱衣与焦竑同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官至知府。

朱之蕃生年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据学者侯荣川综合考证,朱之蕃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自幼工书善画,能诗能文。

明·朱之蕃行书扇面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明·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万历二十一年(1593),朱之蕃首次前往京城参加乡举。他终日寒窗苦读,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通过了会试。万历二十三年(1595),朱之蕃在殿试中一举夺魁。

明代万历年间,南京科举成绩斐然。先是万历二年(1574)余孟麟高中榜眼。至万历十七年(1589),焦竑成为明朝开国二百余年来南京首位状元。仅隔六年,朱之蕃再夺状元,将南京人文之盛推向巅峰。

使臣风骨:

廉洁无私,保护文化遗产

高中状元后的朱之蕃初授翰林院修撰,凭借扎实的学问功底从事编纂、校对、抄写等工作,不觉间度过了十年。明朝中后期,作为大明藩属国的朝鲜积极维护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因此两国使臣来往十分频繁。

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皇太子朱常洛的皇长子朱由校诞生,需派遣使臣赴藩国宣达喜讯。同年十二月,在翰林院任职的朱之蕃接到圣旨,出使朝鲜,肩负起传达皇恩与巩固宗藩关系的重要使命。次年二月,使团从京城出发,经鸭绿江于四月十日抵达汉城,顺利完成使命、停留十天后返程。

万历丙午年出使朝鲜,是朱之蕃仕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一段外交关系史上的佳话。出使期间,朱之蕃与朝鲜饱学之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语言得体,应对如流。他不仅与当地文人广泛交游,切磋艺文,更凭借极深的书法造诣在朝鲜声名鹊起,留下大量墨宝。

与以往使者以上国大臣的身份索要财物、大收馈赠的作风迥然不同,朝鲜权贵赠送的贵重礼品,都被朱之蕃婉言谢绝,其清正廉洁受到朝鲜上下交口称赞。

据《朝鲜宣祖实录》,时人因知其擅长书画,就用人参、貂皮等珍贵物品与他交换字画。归国之时,朱之蕃将这些润笔馈赠悉数拿出,去换取散落在朝鲜的中国古代名家字画、古玩珍宝等带回国,展现出大国使臣的文化担当与家国情怀。

归隐金陵:

桃源筑梦,图咏山河

明代中后期,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荣,文士们开始热衷于游览城市及近郊的人文风景“地标”,并举办雅集以诗画唱和。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余孟麟告老退休后,选择南京二十个景点,各赋五言律诗一首。诗成后邀约友人焦竑、朱之蕃、顾起元唱和,约在万历三十年(1602)将四人之诗汇刻成书,取名《雅游编》。

万历三十四年(1606),朱之蕃迁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寻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南京礼部侍郎。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剧,面对朝廷的腐败,洁身自好的朱之蕃不愿与之同流,以母亲去世服丧为由,辞官回到南京。据《金陵园墅志》记载,他居住于谢公墩北“小桃源”(今水西门附近),环境清雅,藏书极富。

水西门广场

(图源:秦淮发布公众号)

天启二年(1622),朱之蕃改任吏部右侍郎,升任詹事府詹事,专心著录作画,少闻朝政。当他再次见到余孟麟家藏《雅游编》刻本,此时余孟麟、焦竑都已去世,感慨之余,决定将二十年前的胜事延续,以此来纪念旧友。

他请画家陆寿柏骑毛驴、乘小船寻访,身历其境绘出图画,自己撰写引言述其概况,并赋七律一首,于天启三年(1623)十月编成《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亦称《金陵图咏》),成为后世金陵四十八景的源流之一。

明天启年间《金陵图咏序》书影

(图源:京师书苑公众号)

与《雅游编》的二十景相比,《金陵图咏》景名全部统一为富于诗意的四字景名,而且以两景为一组,对仗工整。

朱之蕃在序中特意强调了金陵“龙蟠虎踞”的“王气”,因此景点排序方面,特意将钟山、石城、方山、秦淮列于四十景之首。《雅游编》唱和的特色也得以继承,每一景都有朱之蕃与南京太常寺卿杜士全的七律唱和。

上图:《金陵图咏》之石城霁雪

下图:《金陵图咏》之秦淮渔唱

(图源:京师书苑公众号)

同年腊月,朱之蕃亲笔抄写《雅游编》全书,又重抄前辈乡贤陈沂正德年间所撰《金陵古今图考》的图说部分,并原图俱付以再版。这项工作直到第二年(1624)春天才全部完成。

也正是这年,六十六岁的朱之蕃辞世,临终慨叹:“人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来一去而已。”追赠为礼部尚书。

朱状元巷清代住宅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源:秦淮发布公众号)

后人为了纪念朱之蕃,将他曾经居住的街巷命名为“朱状元巷”,巷子位于今天朝天宫南面,西起莫愁路,东至仓巷。故居现存房屋二路三进,为清代重修。

金陵状元朱之蕃,以德才兼备之姿立身朝堂。作为外交官出使朝鲜期间,拒收重礼、倾囊购回流失文物,其高风亮节令人钦佩。晚年归隐金陵,秉持“彰形胜、存名迹”的初衷,编纂《金陵图咏》续写风雅,奠定后世金陵四十八景文脉,终使金陵胜景永镌丹青。

素材来源 | 博物南京、江苏社会科学普及、南报周末(参考资料:薛冰《南京城市史》,陈丽娟《朱之蕃的〈奉使朝鲜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