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六百余场国防课:一位老兵与青少年的“烽火之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1 10:51:00

扬子晚报网9月21日讯(通讯员 闫士亮 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大金山军事文化体验园的黎明,总带着军人独有的庄重。9月20日,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山间薄雾,64岁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勇,已如青松般笔直伫立在215号T-34-85坦克前。第25个国防教育日,张勇迎来了他的第601场“铭记烽火・筑梦国防”主题教学。

自国防教育园建成,这位老兵近乎执着地坚守,平均每月开展两次沉浸式课程,三十余载寒来暑往,让沉默的钢铁成为精神丰碑,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血脉中扎根。

“当最后一位战争亲历者离去,这些钢铁巨兽就是最忠诚的历史证人。”军事文化体验园内,张勇声音铿锵,百余名身着迷彩的青少年整齐列队,目光聚焦在他被汗水浸透的身影上。

“来,摸一摸脚下的土。”张勇半蹲抓起一把赤红色沙土,学生们俯身照做,竟摸到细小金属碎屑。“35年前,这里还是乱石岗。”他摊开手,指甲缝里洗不净的深褐色痕迹,是1990年园区初建时搬运钢筋受伤,鲜血凝成的永久印记。

少年们屏息,目光在斑驳坦克与老兵手掌间游移,斜阳为战车镀上橘红。一个男孩忽然发现,自己掌纹竟与老兵伤痕奇妙吻合,像两条穿越时空的战壕在此相连。

“215号T-34-85坦克曾在抗美援朝战场创下辉煌!”张勇声线陡然拔高,山谷间激起回声,惊起树梢山雀。讲述时,他下意识抚过左臂建设国防园留下的长弧形疤痕。他的课堂如精准军事行动,语速急促,目光如雷达扫视全场,指尖划过坦克侧装——1953年的弹孔与1990年的凿痕交织,历史回响在金属肌理间震颤。

“报告!坦克炮管为什么总是昂着头?”一只手臂刺破热浪。六旬老兵嘴角扬起军人弧度,箭步跃上坦克侧踏板,体能训练服在热风中猎猎作响。“看见这片蓝天了吗?”他骤然收拳,露出腰间隐约伤痕,“炮管仰角每高一度——”声浪炸开,震得松叶簌簌,“和平的筹码就重一分!”

“爷爷,现在是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练这个?”来自溧水实验小学通济街校区的张梓轩问。张勇从口袋摸出一枚锈迹斑斑的销钉:“这是坦克换下的第一个零件。那年我们趴在泥土里,用土造千斤顶换负重轮……”他目光投向国防教育馆,“这枚钉子生锈在这里,就是为了你们握笔的手指,永远不必扣动扳机。”

活动尾声,学生们在“烽火寄语”展板留言。来自溧水区实验小学通济街校区张骏扬写道:“今日聆听张爷爷的国防课,使我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有了深刻体悟。”张勇轻触这些字迹,喉结滚动,举起右拳:“牢记历史!”

“国防教育需接地气,方能聚人气。”张勇针对不同群体构建分层教学体系,创新“实景体验+故事讲解”模式。如今的大金山国防园,已成为占地1200亩的全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他仍每日巡查,用脚步丈量这片心血之地。

“如此高龄仍忙碌,不觉疲惫吗?”面对疑问,张勇答道:“作为老兵与党员,培育下一代是应尽之责,累并充实着。”据悉,今年以来,仅军事文化体验园就接待社会团体、游客超20万人次,100余所中小学在此开展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