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100000人涌进雨花这里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0-07 21:14:00

○ 这还是那个雨花吗?

○ 毫无疑问,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雨花属于稳稳当当的类型,有点工科生的感觉。但这个假期,雨花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 假期第一天,雨花万象天地客流就突破10万人,华晨宇「火星快闪店」现场,一片火红,应援的声浪几乎掀翻屋顶。

○ 华晨宇曾亲切地称他的粉丝为“火星人”。

○ 而第一次见到数量如此庞大的粉丝,确实震撼!

○ 就在“火星人”的隔壁,也是一片红海。

○ 甜品节,80+甜品厂牌现场摆摊,年轻人举着可颂冰淇淋在市集穿梭,空气里弥漫着糖分与荷尔蒙的气息。

○  “我上个月刚搬来雨花,公司在软件谷,房子在附近。没想到这里的周末,比新街口还热闹。”——24岁的设计师李悦跟朋友端着咖啡,穿梭在雨花的市集。

○ 李悦说:逛市集就像是忙碌生活的减速带,而且这里虽然人多,但不拥挤。

○ 年轻人沉浸市集,挑选自己的美食,只管自我喜欢,服务于自我情绪,况且边逛边吃也跟人的天性有关。这种随机的惊喜正是高度紧张工作后,生活所需要的调剂。

○ 10米巨型香蕉巴士,犹如一座年轻人的精神堡垒,忍不住想合影。

○ 而现场说人山人海一点都不夸张,每个来的人,不一定都是甜品爱好者,但一定都是户外爱好者,热爱自然生活方式的年轻人。

01避开拥挤,躲进雨花

○ 假期,雨花给人的感觉,挺恬静。

○ 这里没有特别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假期那种拥挤的人潮,但却有几个词高频“出镜”。

○ 第1个关键词:就是美学基因

○ 哪怕是地铁站,也能引来全国摄影师奔赴。

○ 比如安德门站,在1号线南延线还未通车前,许多江宁居民需要依赖公交车接驳,才能转乘地铁进入市区,因此安德门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 更是城市发展和生活变迁的见证者。

○ 近几年,由于栾树花开,一到深秋的安德门站,随手一拍就是南京秋天的影像诗,也成了全国摄影师的热门机位,更是喜提“南京最美地铁站”的称号。

○ 一棵栾树、一座地铁站,就是一场盛大的秋天。

○ 第2个关键词:就是烟火气

○ 雨花的烟火,不同于那种被设计过或被包装过的网红店/景点,反而需要细细挖掘。

○ 照片上的地方,在网上被评为“南京最小的铁道口”。

○ 真的很小。

○ 宽度都不够一人一车通过,铁道口充满年代感,有点80年代的感觉。对面就是居民小区,绿皮车飞驰而过。

○ 有趣、自然,还有点野生感。

○ 就像安德门一样,每天,上百万年轻人去河西、软件谷上班,在这里转场,但好风景就在身边,润物细无声。

○ 雨花从不矫揉造作,这里商业、小店、风景都是生活惬意的样子,平凡里透着美好。

○ 所以第3个关键词:就是真实美味

○ 像雨花北路的能仁里,今有一村、二村、三村。以前,因能仁寺而闻名。能仁寺也是明代金陵五大刹之一,只是活成了历史的余光,在文史里也就只言片语。

○ 对老南京人而言,虽没有多么爆红,却也是美食宝藏天地。

○ 从初代网红,30年的阿财菜饼店,到山争哥哥同款“夫子庙面馆”,再到排队C位重庆名小吃,开了很多年的金陵食春,古色古香。

○ 能仁里的早八点,人声鼎沸又活力满满。

○ 接地气的小吃店,比如李家桂花酒酿元宵的门口,铁皮车上常见架着一口大桶。

○ 现包现煮,真材实料。

○ 夫子庙面馆,此前爆红电影《我不是药神》取景地之一,徐峥把夫子庙面馆一度给带火了,每次经过,都会想起这部电影。

○ 很多小店的装修还保留着原貌,老板说很多老客,图的就是一个味,也有游客,尝的也是这个味。

○ 如果大改,可能就变味了。老街尽头,是改造过的能仁里菜市场。假期,很多年轻人赶来体验。

○ 网上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菜市场才是年轻人的早C晚A!而这里的菜场,各种熟食、咸菜、腌味、调料都有,瓶瓶罐罐,很朴素,倒也有了生活丰腴的感觉。

○ 这是雨花的朴素与烟火。

○ 蔡澜说,到任何地方,先逛菜市场,主要因为爱吃,遇到什么没有尝试过的便买下来 。陈晓卿说,一切不逛菜市场的城市旅游,等同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02老烟火中的精致松弛

○ 雨花商业、消费并不是复制与粘贴,更是一种别样宁静与烟火。

○ 有时候,觉得雨花是特治愈的。

○ 住雨花客厅一带的居民说,她现在一般约朋友不是去商场,而是会找藏在山里的茶馆。比如这个南京新晋的治愈系素食面馆——禅意茶馆,檐下素时·素面。

○ 店面很大,院里有很多绿植,三五好友聚在院中,点一碗素心面,再来杯特调茶饮品。

○ 人多,再来点樱花糕,奶皮子酸奶。

○ 关键是避开人潮,安静,松弛,没人打扰。她特别喜欢老板的“在城市边缘,在山水之间”。

○ 都市人,离城不离尘的放松,就在雨花。

○ 有时候,雨花也很复古。

○ 在玻纤院红砖砌成的老厂房里,钢筋混凝土的外立面,精心保留的机械元素,满满的“复古工业风”。

○ Dream heart红房咖啡主理人 Flora Yang 说:“6年前,我辞职去了央企工作,在雨花把废旧的五金仓库,改造成现在的红房子咖啡,我想做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喜欢的宠物、服装、摄影美学,机车融入这个第三空间里。”

○ Flora Yang用6年的时间,汇聚了一批跟自己一样,向往自由的人,收获了一个城市青年都愿意聚集的“乌托邦”。

○ 还有的时候,觉得雨花挺时髦的。

○ 与“乌托邦”相呼应的还有南京版的“莫奈花园”——占地2400亩的生态美学秘境。

○ 巨型白色画框+紫色花海超梦幻,上千种进口玫瑰、绣球、狼尾草……500+珍稀玫瑰织就流动花毯,置身其中,仿若穿行油画世界。

○ 雨花把大众小众都照顾到了,既有亲子家庭,也有年轻人群。同时,不要忘记,雨花的商业,本身品类就很丰富,人气十足。

○ 每逢假期,年轻家庭都会来山姆超市“进货”,从白天到深夜,人潮不断。

○ 都说现在的商业很难很卷,都想着法吸引人来,比如:雨花客厅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很接地气”。

○ 与其他商场不同,雨花客厅专注于多元化餐饮选择、地方特色美食和舒适的就餐环境,同时兼顾不同的价格定位,满足了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

○ 这也是年轻人喜欢它的原因之一,品类丰富,还接地气,自然讨喜。

03高品质美好生活背后的硬核雨花

○ 商业人气高、生活品质好的背后是什么?跟经济、产业、教育、人口息息相关。

○ 南京雨花台区,凭借强大的底蕴与产业基因,吸引了大量巨头企业。

○ 从最早的中兴通讯、华为,再到后面的vivo、诚迈、润和等一批龙头,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经拥有4500余家涉软企业、37万名软件从业人员,平均每平方公里活跃着2800多名软件工程师,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 今年5月,雨花台区发布了“高质量人口人才政策12条”,聚焦“愿意生、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等目标,发力人口人才“全周期”支持体系建设。

○ 许多年轻企业、年轻人拿到真金白银的补贴。

○ 产业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磁场,这是最硬核的基石。不仅在产业上进阶,如今生活方式与宜居感明显上了level,越来越多精致的,时髦的元素。

○ 与之同时,能仁里、西善桥、板桥又保留了老味道,形成了剧烈的“冲突美感”。

○ 如今,提及雨花商业,是“颜值”“气质”“高端”,犹如一个巨大的时髦生活场。

○ 每个周末,人潮震撼。这些看似是短暂的多巴胺体验,背后确是一座城市长期主义的内啡肽坚持。

○ 在雨花,有人造“乌托邦”;有人玩赛博朋克;有人把生意变信任。雨花的功夫往往不只是在产业、消费上,而在于背后长期的坚持与表达。

○ 表达什么?

○ 一个是来自年轻人独立的审美与价值体系;另一个是雨花对青年的呵护与尊重。

○ 雨花用硬核实力演绎了独特的发展思路:既保持GDP稳定的增长,又懂得在关键空间预留商业空间,更在制度上为年轻人考虑更多。

雨花数据线公园 来源:金陵微雨花

○ 如今,一幅“雨花城市图景”正在高质呈现。必须承认,雨花正在成为新型商业与消费的美好之地,吸引每个追求美好生活的南京人。

○ 用一位雨花居民的话说,“或许雨花离网红很远,但离烟火很近啊。”

内容来源 | 南京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