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好出行记——畅达|小蓝鲸公交“穿针引线”,南京编织“地铁+公交”无缝生活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0 14:25:00
在南京,梅花以其凌寒绽放的坚韧与暗香浮动的温情,点缀着古都的街巷。而今,一种“梅”好正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出行——7米级的“宝宝巴士”如蓝鲸游弋,穿行于社区与地铁站之间,用小巧的身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地铁到站,公交到家”的畅达梦想照进现实。
新地铁+新公交,一步到位!
清晨7点,古平岗总站迎来早高峰。地铁7号线古平岗站的出口不远处,一辆车身印着“小蓝鲸”标识的210路公交车静静停靠。乘客李女士快步上车,熟练地刷码落座:“方便!真方便!出了地铁就是公交站,上班路上能多眯十分钟!”210路还串联了5号线的静海寺、方家营等站点,不仅填补了江边路、唐山路等道路的公交线网空白,更将周边的居民区、商业区和景区等紧密相连。李女士笑着指了指窗外的地铁站,“连周末带孩子去江边玩,也全程公交地铁无缝衔接。”
南京地铁5号神机营站外,216路公交车正缓缓驶入新设的接驳站台。随着南部新城路网的日益生长,216路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片区内部道路。不仅沿途连接地铁5号线地铁站,在终点南京南站下车即可便捷进入高铁站、地铁站或长途汽车站,还与4条地铁线相衔接。为片区居民通勤、学生往返、商务出行、购物休闲提供了可靠的接驳选择,大大提升出行便利性。
像这样的“小蓝鲸”公交,正是南京公共交通“微循环”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随着地铁7号线、5号线的投用,南京公交集团同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开通多条短途接驳线。这些“宝宝巴士”凭借灵活车身,深入狭窄街巷,精准填补了地铁与社区间的“空白段”。公交司机坦言:“开大车转弯难的小路,现在都能轻松钻进去,居民少走一公里,幸福感提升一大截。”
微循环公交,画出更多15分钟便民圈
在栖霞区丁家庄站,另一幅“畅达图景”正徐徐展开。一辆201路“小蓝鲸”缓缓停靠,家住凤梧园小区的乘客王大爷拎着菜篮下车,径直走向地铁站:“从前步行到地铁站至少要半小时,现在出门就是公交,8分钟直达!”他扬了扬手中的老年卡,“刷卡免费,安全又省心!”
丁家庄是南京北部最大的保障房片区,由于该保障房小区楼宇众多、道路密布,部分楼宇居民短距离出行较为不便。随着201路的开通,5公里的线路,串联起凤梧园、凤和园、燕歌园、燕舞园、燕升园、凤泰园等住宅小区,有效解决了片区内各大小区与地铁7号线公交衔接问题。2025年截至目前,201路已经服务了超16万人次。
“上了地铁,一站路就到城北万象汇,把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圈都扩大了。”不仅仅是王大爷,小蓝鲸正载着更多人便捷迈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地铁是骨架,微循环公交是神经末梢,两者协同才能让城市“血脉”真正畅通。
小蓝鲸首次开进社区里
如果说210路、201路是“衔接动脉”,那么新近开通的B9路则是一次“深入心脏”的突破。
在南京炼油厂生活区,76岁的高阿姨站在单元楼下,望着新设的公交站牌感慨万千:“以前场站在社区外面,从最远的楼栋走过去要半小时,我们老年人腿脚不便,只能坐‘马自达’(三轮车),颠簸还不安全。”她指了指窗外,“现在公交车开到了楼下,我买菜、去医院,下楼就能上车!”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民生攻坚。自2017年铁路道口封闭后,炼油厂区域万余居民长期面临出行难。尽管2019年开通了300路、324路公交车,但因场站位于居民区外围,便捷性有限。栖霞区人大代表王文峰、崔立群在走访中听到居民呼声后,联合社区、街道多次提交建议,推动问题解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5年,在多部门协同下,B9路微循环线路终于落地。南京公交集团与栖霞街道南炼社区反复勘测路线,协调金陵石化、交警等部门,克服了社区内部道路狭窄、通行标准高等难题。最终,这条全长4.5公里的环形线路,串联起南炼二村、三村,衔接瑞东医院、农贸市场、公园等关键节点,而且南炼宾馆东站旁就是地铁6号线站点,日均发车频次达30班,首班车6:30发出,覆盖居民全天候需求。
“不仅是开一条线,更是重塑一种生活方式。”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B9路是全市首条完全在生活区内循环的公交线路,未来还将拓展更多元化微循环线路,让“出门即公交、到站即生活”成为社区标配。
从古平岗的210路,到丁家庄的201路,再到炼油厂生活区的B9路,“小蓝鲸”们正以“短、频、快”的运营模式,悄然改变南京的城市肌理。它们如梅花枝桠,虽细微却坚韧,在街巷间勾勒出“畅达”的脉络。
未来将持续推进“地铁+公交”一体化网络建设,通过数据赋能优化线路调度,让更多市民享受“无缝换乘”的便利。正如一位乘客所说:“公交开进社区,不只是省了时间,更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始终在为我们‘多想一步’。”
视频 李铭哲 赵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