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伍大姐图啥?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0-20 14:50:00

○“伍大姐,我们这么多年的婆媳矛盾夹杂亲家矛盾没想到被您给破解了,您可太神了!”

○ “房产这么一分,儿子、女儿都开心、满意,对我更加孝顺了。伍大姐,还是您的方法好啊!”

○ “楼上的水泡了我楼下的照相馆,我找他们理论一点用都没有,伍大姐,这事儿您得管!”

○ 伍大姐是谁?她是建邺区中城社区“伍大姐普法工作室”的当家人,今年72岁。虽然已头发花白、步履蹒跚,却是一位干劲十足的“普法创客”。

○ “做这个事情纯公益,很多人问我一把年纪了图什么,能图什么?就想尽己所能,为社会再作点贡献。”伍大姐说。

退休不褪色

司法人扎根社区续“法缘”

○ 伍大姐叫伍舒娅,退休前在河南平顶山司法局工作。退休后为了跟子女生活在一起来到了南京。

○ 在伍舒娅眼中,南京是一座“可爱的城市”——包容性强,底蕴深厚,人很热情。“我希望这座城市越来越好,所以刚来南京我就希望能为这座城市尽己所能做点什么。”

○ 一辈子都在跟司法打交道的伍舒娅很快就锚定了自己要做的“事业”——普法,让老百姓觉得法律有用、靠谱,遇事找法,减少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 在街道、社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伍大姐普法工作室”成立了。就这样,伍大姐带着几十年司法工作经验和对法律的敬畏与热忱,融入社区成了一名公益调解员。

○ 在她眼中,普法不是冰冷的条文宣讲,而是让法律成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这份对“让老百姓信法用法”的执着,让她在退休后开启了另一段“法缘”深厚的人生旅程。

伍舒娅在工作室开展普法工作。

调解有“章法”

法条成了化解纠纷的“定心丸”

○ “刚到社区时,大家觉得‘调解就是劝、和稀泥’,我偏要让他们知道,调解里藏着法律的理。”

○ 她翻开记录本,指着密密麻麻的法条标注笑着说,“有次调解婆媳矛盾,老太太说‘嫁过来就得听我的’,我就翻开民法典,指着条文跟她说‘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告诉她‘疼儿媳也是当长辈的理,这理法律也认’。”

○ 2019年的诈骗风波,至今让社区主任记忆犹新,“当时二十多人堵在门口,有人拍桌子说要上访。”多位居民被冒充报社工作人员的骗子忽悠,买了高价假药,转头就来社区讨说法。

○ 不少受骗群众来到工作室寻求帮助,伍舒娅便一边让社区联系报社了解情况并及时报警,一边带着志愿者登记求助居民的被骗信息,同时还不停地安抚他们:“放心,有法律在,亏不了。”

○ 这样的事,在工作室的9年里发生过太多:楼上漏水淹了照相馆,她带着双方看民法典里的相邻权条款;有家暴受害者上门,她握着对方的手说:“反家暴法就是你的靠山”。

○ 最忙的时候,午饭都来不及吃,但记录册上“已和解”“签协议”的字迹越来越密。

普法玩 “新花样”

艺术让法律“唱”进百姓心坎里

○ “竹板这么一打呀,听我来说法,诈骗分子花样多,大家要防它……”

○ 中城社区广场上,天平文化艺术团的快板声一响起,买菜的大妈、下棋的大爷全围了过来,连菜场摊主都撂下秤杆扒着栏杆听。

○ 这是伍舒娅的“秘密武器”——让法律顺着歌声溜进百姓心里。

伍大姐工作室文艺汇演。

○ “光讲法条太枯燥,老百姓不爱听。”2016年工作室刚起步,她就琢磨着“文化搭台,法治唱戏”。

○ 为了组建艺术团,她在社区贴告示:“招会唱会跳的,一起给法律编段子!”

○ 面试那天,她特意从市里请了艺术老师当评委,自己凑趣唱了段红歌,被老师笑着说:“伍大姐热情够,调子差了点。”

○ 她哈哈笑:“没事,我当编剧!”

○ 艺术团100多个节目里,反邪教说唱《风清气正春意浓》是她的得意之作。

○ 2018年住院期间,她躺在病床上边看资料边记思路:“说邪教,道邪教,害人害己真糟糕……”

○ 节目演出那天,台下掌声雷动,有大爷说:“这比说教好听多了,咱记住了!”

○ 如今的伍舒娅,依旧每天往工作室跑。儿子不放心,嘴上抱怨“您都72了,图啥?”

○ 她却总说:“退休了还想添把火。”

○ 夕阳西下时,她坐在小区长椅上,看孩子们在广场上跑,听老人们聊家常。

○ 有居民路过打招呼:“伍大姐,明天还演节目不?”她笑着挥手:“演!只要我还能走,就一直演下去……”

内容来源 | 南京司法行政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