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稿子,有960万名通讯员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0-20 21:53:00
○ 全场屏息凝神。6万多人注视着同一个地方。一名南京队队员,走向12码处。起脚、打门,足球向左偏出。队员跪地,掩面痛哭。
○ 上周六的南京奥体中心,61565人的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新纪录,多了些悲情底色。“苏超”半决赛首场较量,历经9轮点球大战,南京队憾负泰州队,止步半决赛。属于南京队的夏天,结束了。
○ 回忆“苏超”过去这5个月,一粒球的走向,检验一座城的成色。哪些点滴最动你心?是既有荡气回肠之逆转,又有扼腕叹息之憾负的14场比赛,还是全城追随、处处喝彩的80个“第二现场”?
○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横空出世,到接连六次刷新的上座纪录,南京这座城市,已然给横世而出的“苏超”注入太多能量。而世界第一大运动,也用它的魅力,让全南京为之疯狂。
○场上,抛开论资排辈、指标唯上,各家队伍个性张扬;场下,一座城市尽情向世人展现她的自信与风度。首个“苏超”赛季,为南京大幅加分。接下来这些话,960万南京人和我们一起写。
01老将新生、游子回家
○绿茵场上总能诞生英雄。
○南京队10号前锋滕帅,在最后一场比赛打入一球,总进球数达到9粒,升至“苏超”射手榜第一位(与宿迁队高驰并列)。因赛场上的“大杀四方”与生活里的老实腼腆形成反差,他成为全城“团宠”。但直到聚光灯从四面袭来,这位32岁大男孩的追梦故事,才被更多人看到。
○8岁那年,滕帅曾在浦口的一家私人足球学校接受系统训练,后来进入足球名校南京四中。天赋加上苦练,让他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加入舜天梯队、征战全运会、入选国青队,天才少年一步步登上更大舞台。
○随后的轨迹差强人意。在阵容豪华的原江苏队,滕帅没等来上场机会,只能徘徊在预备队。再后来,他退出主流舞台,征战中冠联赛,虽表现亮眼,仍鲜有人知。
○“苏超”赛事打响后,他穿着那件“没人选”的10号球衣,一下子成为进攻“大杀器”,在对阵常州队时上演帽子戏法,被南京孩子们当作“城市英雄”。
○老将新生、逆风翻盘,人们往往为这样的情节动容。即使是星光熠熠的南京队,也不缺类似的故事。
丁亮 摄
○身高2米的66号前锋戈伟,职业生涯后期辗转中甲、中乙等联赛,退役后做起足球教练。但在“苏超”赛场,他屡次化身“幸运之神”,两粒头球帮助南京逆转盐城,点球大战一击淘汰连云港。
○96号守门员郑豪,在中甲球队南京城市屈居第三门将。但在“苏超”赛场,他数度救南京队于水火。与连云港的点球大战第一轮,面对常规时间刚刚完成绝平的柳烨,他没再给对方机会,一记扑救把连云港推上悬崖边。
○那场点球大战的最后,替补登场的戈伟成为“关键先生”,助跑、打门,足球直挂球门死角……6万多人瞬间被点燃,掌声、欢呼声交织,拥抱在一起。
○欢庆的人群旁,滕帅一个人走向了连云港队守门员李海涛,轻拍、安慰,惺惺相惜。两人曾是原江苏队预备队的队友。2018赛季中超第30轮,江苏苏宁主场迎战河南建业,李海涛完成了他在奥体中心的唯一一次出场。如今他重回奥体,打满全场,已是7年后。
○“从江苏队走的时候,我以为没有机会回奥体踢球了。”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30岁的李海涛一度哽咽。
○ 游子回家,这样的瞬间,每逢南京主场作战就会上演,每次都让人动容:打进点球后,盐城队队长、原江苏队中超夺冠成员胡书铭双手下压,拒绝庆祝;原江苏队功勋球员吉翔重回奥体,全场欢呼;多年前进入江苏苏宁梯队,却从未上场的高驰,在“苏超”常规赛的最后一轮,带着“射手王”的身份,如愿踏上奥体草场……
○散落各处的未竟梦想,时隔多年在“苏超”赛场找到答案。夜幕下的南京奥体中心沉默不语,但回家的游子早已热泪盈眶。
○“圣奥体”,在江苏老球迷心中的位置不可取代。这是全省最大的奥体中心,曾见证江苏足球的高光时刻:65769人的中超上座纪录保持至今,吉翔的7秒破门仍是中超最快进球。东看台上,南京12人、扬州八怪、常州龙城蓝翼、盐城N4A等各地球迷组织齐喊“江苏战斗”,成为多少人心中的黄金岁月。
○因此,当“苏超”赛事首次在这里举办,现场MC动情喊出“好久不见,南京奥体”;当盐城N4A球迷会抵达南京南站,南京球迷高举“欢迎回家”的标语隔空互动;“一日为蓝,终身为蓝”的战歌,继续被各地球迷会在看台上传唱。
○ 南京,始终是江苏球迷的精神地标。
02成为第12人
○“苏超”火遍全国,始于常规赛第三轮。6月1日,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南京队与无锡队的“苏A苏B之战”,一下子涌入15669人到场。
○江苏铁杆球迷会负责人吴楚君站在场外的二楼平台,看着检票口排起的长队,有些恍惚。江苏队退出中超后,他没再见过如此盛况。球迷规模锐减,剩下的人继续追随中甲球队南京城市。即使主场是小了三倍的五台山体育场,也从未坐满。更多时候,2000多人屈居看台一隅。
○但6月1日那天,满满当当的看台上又掀起了久违的人浪。人们在雨水中鼓掌、欢呼,“战斗南京队”的鼓点响彻夜空。“我们可能要火了。”吴楚君喃喃自语。
○ 30岁的“新南京人”严玥就在现场。在她为数不多的现场观赛经历中,这是第一次冒雨参加。有人问她,“要不要给南京队加油,可以坐前排”。严玥想着“还有这好事儿”,答应了。后来,她夹在铁杆球迷会的人群中,边跳边喊边唱了一整场。“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看台文化。那种兴奋让你感觉不到累。”她说。
○故事的走向和吴楚君预料的一样,但更夸张。南京队的下一个主场比赛转战奥体中心,积攒了一个多月的热度和情绪集中爆发,60396人齐聚近40摄氏度高温的夏夜,一举打破国内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这一数字在随后三个月里被接连刷新了五次。最新的61565人,直逼13年前,同样在这里创造的国内职业联赛上座纪录。
○吴楚君管理的球迷群,也从2个、不到1000人,激增到6个、超3000人,赛前的每一次拉歌排练,都能看到不少新面孔。在此期间,严玥加入了铁杆球迷协会,成为一名鼓手,每场比赛背着10斤重的大鼓往返看台,并敲满全场。“球员在场上汗流浃背,我们在看台也汗如雨下,连腿都是湿的。”
○草皮上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南京队对阵连云港队一战,伤停补时最后时刻,郑豪扑点失败,气愤地扔掉足球。意识到要进入点球大战的一位老球迷,转身冲着大家喊:“快喊郑豪的名字!给他打气!”
○一些新加入的球迷难以承受这样的转折,捂住眼睛,甚至哭出声来。吴楚君看着他们哭笑不得,“这不还没开始吗?”可等到戈伟上场,连一些曾经对“苏超”水平“不屑”的资深球迷,也不自觉握紧双手。谈及下一秒,严玥笑着说,“你听过6万人在你耳边喊吗?”她的耳朵被震到一度听不见任何声音,身边的人抱在一起痛哭。
○但这群可爱的人并非承受不起失败。常规赛南京队客战泰州队,0∶3惨败的赛后,球员们走向看台,却只站在远处,一些年轻球员甚至不敢抬头看球迷。“过来点!”一位老球迷拿着喇叭冲到最前面,“输了一场比赛而已!干吗呢!我们陪着你们一起战斗!抬起头来!”
○严玥慢慢发现,短短一个夏天,那些“一日为蓝,终生为蓝”“战斗南京队”的旋律已深深刻进脑海。她会在等红绿灯的间隙轻点方向盘打着节拍。和球迷会的朋友们聚餐时,总有人突然举起双手,其他人心领神会地齐唱起来。
○来南京读大学后,严玥再没离开这座城市,自嘲“人生已有一半时间在南京度过”。她把摄影师抓拍的看台助威瞬间设为朋友圈封面,还置顶了九宫格照片。“那种为了城市战斗的感觉,很过瘾,也很自豪,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南京队的第12人,被所有人一起看到。”
03“这才是足球啊”
○意识到“苏超”的火爆后,7月5日,成都娃娃啤酒花园餐厅南艺后街店店长徐康上架了球迷套餐。随后三个月里,130元、345元的两档套餐共卖出3000单。
○店内4米长的荧屏,原先只放映电竞比赛直播,但在“苏超”期间,每逢比赛周,徐康都早早调试信号。为了营造氛围,他让店里所有服务员都穿上南京队服。有顾客下午4点多就来店里,只为抢到靠近屏幕的前排位置。不到7点,50余张桌台座无虚席。
○“大部分顾客都从7点一直坐到比赛结束。翻台率确实低了,但客单价也在走高,啤酒消费占大头。”徐康说,“苏超”比赛当天,他们采购的啤酒量比平时翻一番。
○餐厅所在的鼓楼水岸·南艺后街,是南京体育部门认证的全市两处“南京球迷集聚区”之一,“苏超”以来的“第二现场”观赛人群数量已超10万人次。但其成型之初,只源于一次尝试。
○7月4日,已举办三届的街区冰淇淋嘉年华,在秦淮河畔拉开第四届的序幕,国内外超20家冰淇淋品牌将集结3天。“当时,南京队VS苏州队已经预热很久了。我们想,能不能在街区放比赛直播,给嘉年华增加点体育元素?”街区运营方工作人员陈健说。
○效果远超预期。“苏超”直播成为引流奇兵,3天里客流量超4.1万人次,比去年增长45%。人气之外的另一大变化是,顾客的停留时间拉长到2个小时,从以往的“吃完就走”变成“边吃边看”。中场休息和比赛结束后,街区其他餐厅、便利店的生意也一同被带动。
○随后的比赛日里,观赛屏幕从3米换到了12米、18米。除了望鲸广场、U艺广场等观赛区外,趣味运动、非遗体验、烟火市集等区域人气火爆,“文、商、旅、体”在1公里长的街区有机融合。南京队与盐城队比赛当天,商户营收增长130%。与徐州队比赛当天,1.6万人在巨屏下共享足球盛宴。
○在南京,“苏超”不光是一项简单的足球赛事,更是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的流量入口。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栖霞古镇北区古塔、雨花虹悦城东广场、百家湖21世纪太阳城广场……南京全市近80个“第二现场”点位同步火爆。
○曾看遍世界各大足球联赛,和C罗、贝克汉姆等一众球星合影的博主“我是阿刁耶”,为了感受“苏超”专程来到南京。当走出珠江路地铁站,抬头看到金鹰3D大屏和驻足观赛的人群时,她张大了嘴巴。“这太震撼了!这才是足球啊!”
04苏A的格局
○“苏超”开打5个月了,关于“谁是真南哥”的玩梗之争贯穿始终。首轮南通队2∶1绝杀南京队的赛后,有球迷在看台高呼“叫南哥”。后来,连云港灌南、泰州戴南这一县一镇也先后加入“南哥之争”。对此,作为省会的南京有何回应?
○6月1日深夜,“南京发布”的《人人都想当南哥》一文,表明了南京的态度。“因为人人都想当‘南哥’,所以才有‘十三太保’全部登上全国百强地级市的盛况。”此前,“南京发布”就凭借一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让这场“全民玩梗”因官方下场,更显乐趣横生,被网友评为“大格局”。某种程度上,“苏超”真正走入全国视野,正是从此开始。
○容得下兄弟城市的“争风吃醋”,也不介意喊别人一声“老大”,南京有着自己的自信。从一封家书《阿淮,睡了吗?》到客气的《叫声“徐老大”也无妨》,赛场上的火药味,被南京转化成浓浓柔情和三分江湖气。“叫声‘徐老大’也无妨,一声‘徐老大’不是贬低了自己,而是拉高了彼此。”有网友评价,这份大格局无愧南哥之名。
○纸面情愫源自现实联结。位于盱眙县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被称为南京进入苏北的“第一站”、淮安融入南京发展的“桥头堡”,成立3年投资规模超100亿元,从这里出发到南京“北大门”仅15分钟车程。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南京到徐州的通行时间缩短至一小时。遍布南京大街小巷的徐州烧烤、邳州炒货、羊肉汤,已足以说明有多少彭城游子在这里扎根。
○从不正面自称“大哥”,但处处行省会之事、显省会格局。有网友发现,南京站的换乘地铁、出租车通道两侧,广告牌上皆是“运河三千里 最美在淮安”“项王故里宿迁欢迎你”等标语。南京能大方托举每一位兄弟。
○即使是在硝烟弥漫的“苏超”赛场,“金陵风盐阜情 龙盘鹤舞展新篇”等字样每场一换,南京为每位对手量身定制,字短情深。
○1200名盐城球迷远征南京,一出高铁站,随即被送上29辆接驳大巴,由金陵铁骑开道,直达奥体中心。赛后有球迷直言:“虽然被逆转,但南京大哥的排面给得足足的。”
○与苏州队的40摄氏度高温一战,1万块工业大冰在赛前24小时内完成极限赶制,运抵奥体中心,给球员、观众降了温。赛后,首次迎接超6万名观众的“苏超”主场,半个小时完成丝滑散场。
○点球大战淘汰连云港队的第一时间,南京队主教练何塞没有冲向队员们庆祝,而是转身走向客队替补席,和对方教练、球员一一握手致意。尊重对手,才更懂得胜利的意义。在南京工作生活8年,何塞如今也成了“南京女婿”。
○而马鞍山、芜湖、滁州等邻省城市,或是隔空加油,或是现场助阵。其实,早在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前,“南京都市圈”就已现实存在多年——跨省高铁跑出一小时通勤圈,“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圈内”的产业分工进入佳境,200项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正是多年来的唇齿相依,才能在“苏超”期间一呼百应。
○南京队的夏天结束了,但南京的夏天还在继续。
○下个周六,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南京奥体,共同见证江苏的胜利。
内容来源丨新华日报南京观察记者 董翔 管鹏飞 通讯员 “960万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