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视频|长护险外,超越亲情的守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3 18:23:00

周一上午临近9点,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康藏路社区的一栋单元楼门口,长护险护工胡业红熟稔地刷卡上楼。

“姜阿姨,我来了。” 胡业红一边招呼一边把手中的拎袋递到了姜老太太手中,“四袋面包,小票也在里面。”这是每周三次上门服务时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但背后,却是胡业红与姜老太太已经超越了服务关系的的深厚情谊。

胡业红给小康喂水

长护险带来“喘息”机会

房间里,姜老太太44岁的儿子小康(化名)坐在餐桌旁,冲着胡业红笑。“小康。”胡业红一边跟小康打招呼一边拿起水壶倒水,“来,小康,喝点水。”由于小时候脑干出血,小康不仅智力受损,甚至连行走都需要格外小心谨慎,“他很容易摔倒,因为摔倒已经骨折过两次了。”

自爱人去世后,姜老太太便与小康相依为命,但作为一个已经82岁的老人,照料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的儿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2021年,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式全面实施,胡业红作为护理员每周专业上门3次,每次3小时,大大缓解了姜老太太照护小康的压力。多年的相处中,胡业红与姜老太太和小康也有了超越血缘的亲情。

照护之外的 “顺手事”

“你看我这腿,出门都不容易。”姜老太太提起裤腿,只见她右腿的小腿已经呈紫色,“应该是静脉曲张。“由于外出不便,姜老太太平时的采买、拿药等日常琐事,甚至取工资,大多依靠胡业红。“她做事很规矩,买啥都留小票。”姜老太太笑着说,“我有时都会觉得她太顶真。”

“我们到人家做事的,就得手稳嘴稳。” 胡业红不仅守规矩,还总是想着给姜老太太省钱,进门时带来的面包,就是她特意“代购”的,这种面包在这里买是7块5一袋,我家那里一包卖5.99元,我看到他们母子俩经常吃,隔段时间就顺便帮他们带一点过来。胡业红说,“平时看到便宜的东西也会打个电话来问下,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胡业红在打扫卫生

对话中藏着温暖日常

记者采访的时候,胡业红很少说话,但一直没有闲着,给小康喂水、剪指甲,甚至还顺手擦洗了油烟机,“阿姨年龄大了搞不动这些,能顺手做的我就全部干了。”准备给小康剪指甲时,胡业红没找到指甲剪。“就在抽屉里哎。”当看到胡业红从抽屉找到指甲刀时,姜老太太笑着说了句“笨死了”,对话间就像家里的长辈嗔怪晚辈般自然。

事实上,胡业红与姜老太太早已“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甚至胡业红的爱人偶尔也会来搭把手,“我就信任他们夫妻俩,要不是小胡爱人年龄稍大一些,我还想收她当干女儿呢。”

温暖守护平凡日常

“第一次见小康时,他坐在凳子上冲我笑,喊‘阿姨’的声音有点变调,我鼻子一下就酸了。” 姜老太太和小康母子俩,同样是社区工作人员心头的牵挂。网格员蔡玉婷经常上门探望,并与姜老太太约定,每天在微信上报个平安,社区还给老人家里安装了毫米波雷达,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

护工的贴心服务、社区的暖心帮扶,共同编织起了一张温暖的守护网。这张网里,有长护险政策的民生温度,有胡业红夫妻的真情付出,也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尽心尽责。正是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守护者,让城市的民生底色愈发鲜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视频|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