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张纯如辞世21周年,南京学者回忆交往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9 14:23:00

今天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Iris Shun-Ru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辞世21周年纪念日。

今天上午,记者采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孙宅巍,听他回忆与张纯如交往的往事。

孙宅巍(图中右二)和张纯如在一起。 孙宅巍提供图片资料

【发高烧的她抱病坚持工作】

孙宅巍介绍,“张纯如来南京调查有关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时,在南京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我是受托在南京接待她的第一人。”

1995年6月,孙宅巍接到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吴天威的来信,称最近将有一位美籍华裔学者张纯如小姐来宁调查南京大屠杀暴行,她准备用英文写作一本向西方公众介绍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著作,请孙宅巍给予协助,具体要求是:安排熟悉南京大屠杀资料的学者与英语翻译各一人,随张调查;安排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若干人;安排参观南京大屠杀遗址若干处。

孙宅巍分别约请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卫星先生和江苏省行政学院杨夏鸣先生协助张纯如调查搜集资料。王卫星熟悉南京大屠杀史实,并能阅读日文资料;杨夏鸣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时,还约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段月萍女士,陪同张纯如访问幸存者,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与丛葬地。

7月23日下午,孙宅巍与王卫星、杨夏鸣两位先生在上海路西苑宾馆同远道而来的张纯如小姐见了面。

当时她27岁,一头长长的黑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能与孙宅巍一行用汉语作简单的交谈,基本不认识汉字。

她告诉孙宅巍,这次她由美国乘飞机飞到广州,又从广州坐火车来到南京。1937年时,她的外祖父张铁君就在南京做教师,曾经目睹了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后来在南京城沦陷前,逃到了宜兴。

1994年,张纯如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上,见到了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那些血淋淋的资料,唤起了她对祖辈在南京遭遇的记忆。她暗下决心,要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当作自己的一份历史责任。

张纯如在南京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在王卫星、杨夏鸣先生和段月萍馆长的协助下,调查、搜集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资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拜访了朱成山馆长与军旅作家徐志耕先生;访问了唐顺山、夏淑琴、潘开明、陈德贵、侯占清、李秀英、刘芳华、刘永兴等幸存者。

最让孙宅巍记忆深刻的是,张纯如在8月初,身体发烧,体温达到38°C。每天白天采访完幸存者,晚上她会逐帧逐句地弄清楚幸存者们的心声。她依然认真工作,她在工作中的执着、专注与投入,给同行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与江苏渊源深厚】

张纯如。

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祖籍江苏淮安。

她曾是一名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经过系统的史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她于1997年用英文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一书,揭露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对亚洲各国犯下的暴行。该书是张纯如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张纯如在南京的资料照片。

该书在发布之后的一个月内就进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它通过引用大量中方、日方以及来自英美的第三方亲历者资料,首次让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全面了解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影响巨大,前后再版15次,印数50万册。在写作此书的研究过程中,她还挖掘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

1995年,张纯如来南京搜集历史资料,做口述史访谈。

今天多家媒体发表文章纪念张纯如,网络上有许多怀念她的跟帖。“今天,向这位正义的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张纯如已经离开21年,但我们从未忘记她。致敬!怀念!”

张纯如家族与江苏渊源很深。她的父亲张绍进(Shau-Jin Chang,1937年1月7日——2025年1月25日),出生于江苏宿迁,籍贯是江苏涟水曾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教授。

张纯如祖父张迺藩(1906—1998),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西路市新渡乡(现为淮安市淮阴区新渡口街道)。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Ying-Ying Chang),1940年出生于重庆,是美籍华裔微生物学家。

为了纪念女儿,张盈盈于2011年出版了英文回忆录《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薄云峰 实习生 潘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