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跑了一场马,读了一座城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11-16 13:15:00

□ 成贤街语

半个月前,南京奥体62329人的呐喊振聋发聩,“为城而战”的故事写就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传奇。

半个月后的今天,同样在南京奥体,24000名跑者迈开的脚步坚定有力,一座城市因他们充盈着蓬勃的能量。

2025南京马拉松鸣枪开跑,3100年的南京邂逅24000名跑者,一座城市与每位跑者一道,写下各自生命历程中的精彩一页。今日的南马和今时的南京,以恢宏的气势,绽放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从2015年问世,到2025年再启程,南马已伴着南京走过了十年时光。回望诞生之时,南马还顶着“国际”二字。后来“国际”二字不再出现在称谓,“国际”品质却彰显于每一处细节。去年南马共有2208位选手“破三”,在国内赛事中位列前茅,无数跑者在这座“半城山水半城诗”的古都中创造PB。一个更加从容更加自信的南马,便是大浪淘沙时代之下的南京缩影,以奔跑之姿迎风破浪,也以集结式的呈现升腾着无数共同的自豪。

一场马拉松是一次重新认识城市的过程:当航拍镜头扫过中华门玄武门的雄伟庄重,扫过新街口的鳞次栉比,扫过中山先生铜像的凝望,扫过长江路的三步一景,扫过玄武湖的波光粼粼,历史厚重的美、层林尽染的美、现代都市的美,交织于律动的步伐,无数种奇妙的同框,塑造着美轮美奂的胶片质感。我们其实是在文明进程中奔跑,是与历史的擦肩,也是与这座城市在对话,而南京所经过的岁月,它所沉淀的故事,又如何不懂跑者的感受。

这里是中国马拉松文化发源地之一。115年前,中国第一场马拉松赛形式的长跑在南京举行;68年前,新中国第一场标准距离马拉松比赛也在这里举行。如果将城市的发展也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南京已经走过三千多年,任何出发时刻的轻盈、“撞墙”后的煎熬、死磕到底的咬牙、冲过终点的释然,伤痛、迷茫、荣耀,它都有最深的感触。

去年的南马,一场秋雨一场寒;今年的南马,晴空一鹤排云上。人生路上,总是有时风雨有时晴。但不变的是,5000名志愿者的贴心服务,赛道沿途数不清的市民呐喊助威,以及一座城市极力呈现的待客之道。

超19万名跑者报名,中签的2.4万人中,市外跑友占比超8成,直观的数据证明着南马的吸引力。今年的南马奖牌以云锦为心,以邮票作引,为所有跑者寄送一封「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赠礼,这是独属于“世界文学之都”的诗意浪漫。

同时,今年的南马又为广大跑者和市民朋友送出了45000只会尖叫的“南马加油鸭”,这只抽象又可爱的鸭子也诠释着南京人的“稳中带甩”。16大景区供跑者免费游玩,4天的公共交通免费乘坐,以及一年敞开一度只为跑者的玄武门中门,南京以真诚广邀天下来客。

当然,回归赛事本身,一场马拉松的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它所蕴藏的故事会有多么触动人心。

昨天的全运会男子马拉松赛场,宁夏选手何杰在冲过冠军终点线那一刻泪水奔涌。这块宁夏历史上首枚全运会田径奖牌,让何杰骄傲地告诉世界,“谁说宁夏生长不出来玫瑰?”

而在南马赛场,35岁的老将李子成与外籍精英选手死磕了最后5公里,最终力压对手,斩获国内选手冠军;39岁的本地“总裁跑者”狄鋆跑进215,斩获国内选手前三。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撞线,是挑战自我的伟大胜利。

当AI在改变着世间万物,唯有行走的脚步,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解答。太多的人生答案,并不是从脑海里获得的,而是从脚步中获得的。每年春天的鸟语花香从不爽约,每年秋天的落叶也会均匀地落在每个人心里。无论你多大年龄,来自哪里,什么职业,什么生活处境,给自己多一份迈开脚步的勇气。

城市向前的进程亦是如此,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文化浸润,本就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没有停留的一刻,你也不知终点在哪里,会失意会困惑会沮丧,但是永远没有低头认输的时刻。

奔跑的南京,会一直与你同在,陪你跑向内心执着的理想,也陪你跑向更广阔的人生。

撰文丨贝拉

图片来源丨南京马拉松、南京城市摄影队 丁亮、方飞、褚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