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用烈士名字命名英雄中队70年 让信仰的力量照亮前行人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18:46:00
![]()
初冬的南京,梧桐叶落,雨花台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愈发挺拔。11月18日,在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的礼堂里,一堂特殊的“音乐思政课”正在进行。当音乐老师张典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重重按下,一首创作于80年前狱中的歌曲《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流淌的旋律瞬间击中了在场数百名师生的心房。
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全市中小学深化“馆校合作”、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生动切片。从1955年建立全国第一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卢志英中队”,到如今遍布全城的150个英雄中队;从简单的瞻仰祭扫,到“七个一”标准化资源清单的精准投放。70年来,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正通过机制创新,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拔节生长。
![]()
旋律中的“双师”共鸣
“同学们,大家听这段旋律,是悲伤的吗?”张典老师停下演奏,目光扫过台下稚嫩的面孔。
“不仅是悲伤,更有一种力量,像火在烧。”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张典微微颔首,大屏幕上显现出雨花英烈赵良璋的泛黄照片。这位牺牲时年仅27岁的中共地下党员。在阴冷的死牢里,他没有写下绝望的遗书,而是谱写了这首激昂的战歌:“我燃烧不灭的心,会不朽地欢欣……请不必恸哭和伤心。”
为了上好这堂课,张典不仅翻阅了大量史料,更得到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教育专员的深度支持。这就是雨花台正在全市推广的“双师课堂”模式——馆方专家提供史实“骨架”,校内“种子教师”填充情感“血肉”。
“过去的红色教育往往停留在‘知’的层面,孩子们知道烈士的名字,却很难共情他们的选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周菲菲介绍道。为此,纪念馆启动了“种子教师”培养计划,目前已深度培育超50名像张典这样的校内骨干,让他们成为红色文化的“播火者”。馆校双方共同打磨教案,将英烈的家书、日记、乐谱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教材,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对话。
![]()
跨越76年的“科技”对话
如果说音乐课触动的是柔软的心灵,那么“科技报国”的故事则挺起了少年的脊梁。
在近期举行的“我是信仰传承人”主题活动中,文靖东路小学毕业生、烈士后代,同时也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小雨滴”志愿者的袁一乐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从军梦”和“键盘梦”产生冲突时,从赵良璋烈士身上学到的“红色传承”:“赵良璋烈士将艺术才华与军事技能结合,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奋战。原来,报国之路从来不止一条。在新时代,科技就是主战场,编程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式武器”。我的梦想是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用最尖端的科技来保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袁一乐的誓言,是雨花台“七个一”馆校合作资源清单成效的缩影。为了让红色基因精准滴灌,纪念馆推出了包含“一节红色主题班会、一次国旗下讲话、一套研学课程”等在内的菜单式服务。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点菜”,纪念馆“上菜”。对于文靖东路小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这样具有科技特色的学校,纪念馆特意匹配了成贻宾、程履绎等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英烈资源,让“科技报国”的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有了具体的投射对象。
![]()
让红色血脉流淌在日常
“馆校合作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漫长的耕耘。”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国防教育老师甘方诚感慨道,“截止目前,我校共有13个以雨花英烈名字命名的‘英雄中队’,其中‘卢志英中队’已命名28届,累计培养了2000多名队员,‘从小学英雄、长大当英雄’信念在学校得到传承,每一位队员都在英雄精神激励下茁壮成长。”
作为“馆校共建”的先行者,该校早在1955年就建立了“卢志英中队”。如今,这种点对点的合作已升级为网状覆盖。得益于“小雨滴”志愿服务机制,数千名像袁一乐这样的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走进纪念馆,从听故事的人变为讲故事的人。
今年9月,当雨花英烈邓振询的孙女邓春兰奶奶来到学校,看到“邓振询中队”的队员们如数家珍地讲述爷爷的战斗故事,老人感慨万千,和同学前往邓振询烈士墓献花、祭扫,并深情擦拭墓碑。历史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邓春兰女士欣慰地感言:“队员们的到来是最好的‘致敬’,这是一次跨越了80多年的对话!”
通讯员 许馨 练红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