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我是信仰传承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5年度圆满收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6 22:50:00
扬子晚报网11月26日讯(通讯员 许馨 记者 闫春旭)初冬的金陵,梧桐叶落,寒意渐浓,但在南京市金陵中学浦口分校的成美剧场内,一股炽热的爱国暖流正激荡在师生心间。11月26日下午,随着雨花思政“我是信仰传承人”——“强国有我”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交流展示活动的举行,这场历时两年、覆盖全城的红色教育接力赛迎来了2025年度的“收官之站”。
![]()
情景讲述《六年之约:与阅兵英雄的同框》
活动现场,一个名为《六年之约》的真实故事让不少观众触动万分,也成为南京推进思政教育“因校制宜”、深挖特色的生动注脚。故事的主角是该校四年级学生黄子晗和她的数学老师。在一张2019年国庆阅兵的旧照片里,年幼的孩子正对着电视敬礼,而屏幕里那位英姿飒爽的仪仗兵,竟成为了后来她朝夕相处的老师。
“原来英雄就在身边!”这一发现,让宏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瞬间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师生情谊。金陵中学浦口分校充分挖掘本校退伍军人教师这一“活教材”,将国防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礼深度融合。这种不拘泥于教材、善于从校园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做法,“雨花思政”在全市推广过程中,成为避免千篇一律、实现“一校一策”的缩影。
![]()
思政微课《我的青春如何作答》
如果说“六年之约”解决了情感共鸣的问题,那么思政微课《我的青春如何作答》则展示了南京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硬核创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教育专员许馨将纪念馆的实景“搬”上舞台,带领大中小学生代表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这堂课的背后,是“雨花思政”致力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的系统性尝试。近年来,馆校双方打破围墙,充分利用纪念馆的实景资源和文物史料,开发了多样化的研学行走课堂。从“七个一”资源清单的精准配送,到数字化课程的云端共享,雨花台丰富的红色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学校思政课的“鲜活养料”,推动青少年教育从“灌输式”向“沉浸式”转变。
![]()
“小雨滴”志愿服务队中小学生校队授旗仪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何激发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倾听者”变为“传播者”?活动现场,随着“小雨滴”志愿服务队中小学生校队授旗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这一知名志愿服务品牌已在南京12个区校园实现全覆盖。青少年志愿者们从听故事,到自主排演红色短剧,通过角色扮演与英烈“灵魂互换”。这种“演中学、学中悟”的模式,让原本静止在展柜里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自主的实践中扎根发芽。
活动最后,伴随着全场合唱《强国一代有我在》的激昂旋律,2025年“我是信仰传承人”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从“科教报国”“时代强音”到“强国有我”,南京正以雨花台红色资源为圆心,绘就一幅全域覆盖、立体协同的育人画卷,激励着新时代青少年在强国建设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图片:朱熹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