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新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
来源: 苏州发布
2025-07-26 14:58:00
7月24日
在津巴布韦举办的
《湿地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
湿地城市认证授牌仪式上
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苏州成为全球第三批、
中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
也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城市
苏州正式获得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
为江南水乡
再添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名片
这是继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
苏州斩获的又一国际荣誉
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
在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上的双重成就
苏州市代表团在会上作了题为《湿地城市的“苏州路径”》的主题发言,向世界展示了苏州湿地保护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将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城市推向全球。
01
金字招牌的分量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需由各国政府提名,经国际湿地组织评估认证确定,是目前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奖项。
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流程规范、程序严格,需要经过层层推荐和筛选,符合5大类16项指标。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国际上对苏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
02
苏州的进阶之路
打造“城市、人与湿地和美共享”典范
1
2022年起
全面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2
2023年10月
国家林草局专家组来苏州市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评估工作
3
2024年4月
国家林草局正式向湿地公约组织推荐苏州市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4
2025年1月
《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宣布全球城市申请认证结果
5
2025年3月
国家林草局印发通知(林湿履字〔2025〕2号),明确苏州市已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6
2025年7月
苏州市代表团赴津巴布韦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授牌
03
苏州缘何能获此荣誉
丰富的湿地资源
苏州250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水相伴、依水而兴”的文明史。拥有长江岸线158公里,太湖3/4的水面1750平方公里,2万余条河流纵横交错,401个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总面积3190平方公里,约占全域面积40%,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茅。
完整的保护政策体系
苏州在湿地保护政策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较早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认定重要湿地103处,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4个。
2010年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对沿太湖、阳澄湖等重要湿地周边的行政村实施湿地生态补偿。2014年,创新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将生态补偿制度规范化、法制化。十多年来,5次优化调整生态补偿制度,每个行政村补偿资金从每年50万元提升到120万元。补偿范围从太湖、阳澄湖沿岸逐步扩大到更多重要湿地,累计补偿资金超14亿元。
科学的监测管理机制
苏州构建了全方位、高精度的湿地监测管理体系。建成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布局100个鸟类、100个水质监测区。创新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获得全国行业认可推广。
建设覆盖全市的湿地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立湿地专业数据库及“一张图”监管平台。研发太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打造一批可供全国参考的湿地修复案例。相关成果6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特色的湿地文化传承
苏州将湿地保护融入城市血脉。建立11所湿地自然学校,每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300余场,服务市民6万人次。全国率先多部门联合推动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已有20所中小学校建设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每年近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湿地公园接受自然教育。
打造“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宣教品牌,全国首创以家庭为单位的沉浸式志愿者培养模式,让市民群众从湿地自然科普的受益者转变成志愿者。
深挖本地湿地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创作出版《苏州野外观鸟手册》《幸运》《湿地之城》等本土科普宣教作品,先后荣获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颁发的省部级科普作品奖项5个。
04
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与品牌价值。吸引国际会议、生态合作项目及高端人才,推动城市从“经济强市”向“生态与经济双标杆”转型,增强全球影响力。
推动绿色经济与产业升级。通过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绿色低碳等产业赋能经济增长。
增强民生福祉与社会凝聚力。更好地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和优质自然教育产品等惠及市民大众。
苏州以古典园林诠释东方美学
如今又以湿地保护引领生态实践
两张国际名片交相辉映
彰显了这座城市
从历史底蕴到可持续发展的一脉相承
正如苏州
在《湿地公约》大会上分享的“苏州路径”
其保护理念
正从文化景观拓展至自然生态
向世界传递“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这一里程碑
不仅是对苏州湿地保护的肯定
更延续了其作为“人间天堂”的传奇
让世界看到
人文与自然在此完美融合
来源:苏州园林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