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小绿标守护大公平,“直通车”开进心坎里——看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塘桥分局如何让监管有力度更有温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15:35:00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塘桥分局的党员们,把服务做进农贸市场的摊位上,做到企业发展的心坎里。一枚小小的“绿标”,一趟高效的“直通车”,一次暖心的“陪跑”…… 他们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监管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也让党旗在服务民生、护航发展的最前沿高高飘扬。

绿标贴出“放心秤”!创新推出“三零服务”

秤准不准,看似小事,却关系着市场的公平底线。在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农贸市场里,水产摊主王大爷曾经对检定电子秤这事儿,心里总有点疙瘩。“我这秤新买的,称得挺准,干嘛非得检?”每当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塘桥分局工作人员张佳怡来市场做“计量惠民扫街行动”时,总会遇到像王大爷这样的商户。

面对摊主的疑问,工作人员张佳怡没有争辩。她拿出标准砝码进行现场检测,并向摊主解释:即使是新秤也可能有误差,使用久了更容易失准。差一点,不仅影响顾客信任,也影响自身信誉。她同时说明,分局推行“三零”服务:零距离上门、零费用检定、零延时处置。“也就是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免费服务、发现问题当场调修,不会耽误生意。检测合格的秤,会贴上绿色合格标识。更特别的是,我们还为每台合格秤具赋予专属二维码,顾客只需手机一扫,就能查看秤具的检定信息,让计量监管从执法人员的专业检查,转变为消费者的自主监督。”

如今在塘桥农贸市场,主动要求检秤的摊主多了起来。那枚小小的绿色标识,成了商户和消费者共同的“放心证”。从农贸市场到商超,由市场内到街边门店,将300多台电子秤纳入系统管理,扫除监管盲区,实现智慧监管的“毛细血管”全面畅通。这背后,是塘桥分局党支部将“计量惠民”作为党员责任田,用脚步丈量市场、用专业守护公平的坚持。监管不是冷冰冰的执法,而是带着温度的服务,把商户的麻烦事变成省心事,市场秩序的基石自然就筑得更牢。

直通痛点除“电虎”!锻造一支“高新直通车”队伍

如果说守护秤准是守住小摊小贩的“公平秤”,那么护航企业发展,则需要更精准有力的“助推器”。位于吹鼓路的张家港众辉医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曾为“电老虎”烦恼不已。刚入驻产业园,就发现物业收取的电费高达每度1.2元,远高于规定,一个月下来多付好几万,这对企业可不是小数目。

塘桥分局“高新直通车”行动支部的党员们闻讯而动,第一时间介入。“高新直通车”,这个由分局党员骨干组成的服务队,名字就透着速度和精准。他们一头扎进产业园,调取厚厚的电费缴纳票据,一笔笔核算,确认了转供电违规加价的事实。行动支部雷厉风行,责令物业公司立即退还多收电费,并指导其建立规范的收费机制。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现在电价合规了,我们每月能省下近3万元成本。”张家港众辉医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感慨,“这省下的不仅是钱,更是我们放手发展的底气!”

行动支部的“直通车”,直通的是企业的痛点难点。党员冲在一线核查取证、果断处置,维护的是企业最核心的利益,优化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营商环境。这速度与力度,传递的是党组织护航发展的决心。

手把手帮助企业修复信用,让监管更有温度!

企业发展路上,有时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信用暗礁”。辖区另一家企业,因为一次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被行政处罚,随之而来的信用惩戒,让其在银行贷款、项目投标上处处碰壁,眼睁睁看着一个1200多万的重要项目“飞了”。

正当企业焦虑无助时,“高新直通车”行动支部主动找上了门。“处罚不是目的,帮助企业规范发展、重回正轨才是关键。”支部党员缪荣带着信用修复的政策文件,详细讲解修复的条件、路径和时间节点。从指导企业准备齐备的整改材料,到协助其在信用系统一步步完成填报,再到后续的跟踪核查,党员们全程耐心陪伴。最终,企业成功完成了信用修复,移出了经营异常名录。“感觉像卸下了千斤重担!没有分局党员手把手的帮助,这个事也没法快速解决。”企业负责人吴磊回想起来仍充满感激。

塘桥分局充分发挥行动支部作用,深入开展企业帮扶工作。主动联系了5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政策宣贯,为7家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指导,成功协助其完成经营异常名录修复,助企重塑信用、回归正常经营轨道。信用修复,修复的不仅是企业的“经济身份证”,更是其发展的信心。行动支部的“主动上门”和“全程陪跑”,体现的是党建工作的温度与深度——处罚之后有帮扶,惩戒之中有出路,让知错能改的企业重获生机。

从农贸市场里一枚小小的“绿标”,到为企业追回不合理的电费负担,再到修复宝贵的信用值,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塘桥分局的党建工作,没有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而是深深地扎根在解决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实事里。他们念着服务小微商户的“勤”字诀,开着直达企业心坎的“直通车”,用党员的“实”干担当,让监管执法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也让“党建红”真正成为护航市场公平、助力企业发展的最亮底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