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不务正业”的58岁泥瓦工自学成船模手艺人:砌墙是为了谋生,造船才是热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5 18:04:00

20年前,“60后”泥瓦工唐国中白天在工地上砌砖抹灰,夜晚,却披上防尘围裙伏在案头自学做船模。20年后,这位曾经“不务正业”的建筑工人,将木工、瓦工、油漆工的粗粝手艺淬炼成精制船模,从充满江南韵味的乌篷船,到威武大气的巡洋舰,他捡拾路旁枯枝作桅杆,百次调色还原桐油光泽,连铜制锚链都亲手锻打。7月31日,在苏州相城北桥街道一间不足20平的工作室里,58岁的唐国中正为一艘清代官船模挂上最后一盏朱红灯笼,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之前砌墙是谋生的手艺,现在造船才是骨子里的热爱。泥瓦活讲究‘快准狠’,船模却要‘慢细忍’。”

从小在河边长大,半路毅然投身自学船模二十余年

唐国中与船的缘分,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光。“小时候,我们在河里游泳,远远瞧见船过来,就兴奋地扒着船帮,一路‘吊’着船走。”唐国中一边回忆,一边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指向一艘精致的小乌篷船模,“那时候的船,大多是手摇的,和这船模差不多,就是没这篷子。”记者了解到,唐国中成长于北桥水乡的河道边,儿时的他,常常听祖辈讲述开造船厂的故事,也目睹过渔民摇橹的悠然场景。这些独特的经历,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让他对船只萌生出深厚的情感。

工作以后,唐国中开始尝试自学制作木头小船。彼时,唐国中为了生计,做过泥瓦工、油漆工、水电工,他感慨道:“那时候做泥瓦工,活儿比较粗糙,而做船模则截然不同,需要极高的精细度。”尽管并非科班出身,但为了掌握船模制作技艺,唐国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自学古船历史资料,从泛黄的书页中探寻古船的奥秘;观看船模制作视频,反复琢磨每一个制作细节;通过书籍和图片进行对比还原,力求让每一艘船模都逼真还原历史风貌……因为热爱,他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木料堆里。“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做多了自然就熟练了。关键是要坚持,做船模这件事,真的是靠时间一点点磨出来的。”

从最初简单的小摆件,到后来能下水航行的船模,制作出来的这些船模,或是用于自娱自乐,或是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直到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唐国中受到启发,决心挑战更高难度的创作。他耗时整整一年,精心完成了《姑苏繁华图》系列船模。这一系列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创意,逐渐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让更多人认识了唐国中这位船模制作达人。

从一块木头到一艘古船“重生”,环环工序尽显匠人匠心

走进唐国中的工作室,木香扑面而来。工作台上散落着锉刀、锤子各式工具;靠墙的角落里,胡桃木、松柏木被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工具架上,涂料、棉线、砂纸排得像列队的士兵。唐国中介绍,从一块木头到一艘船模,得“闯”过画图、开料、拼接、打磨、上漆、缝纫等十余道关卡。为了精准还原古船,唐国中常在网上或博物馆收集资料,打印后整理成册并分格确定比例,再用纸板剪出样板,一点一点雕刻。记者从展示的草图中看到,经过严谨的计算考量,每个零件的尺寸都被精准地标注在纸上,由此将平面的画作巧妙地转化为立体的模型。

开料,无疑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费力气的一道工序。要把大块的木料锯成仅5毫米厚的木板,即使如今有了机器的辅助,但分寸的把握依然全凭唐国中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处理弧度尤其考验技术,他指着台面上正在制作的半成品,“船帮要有弧度,把直的木板做出弯曲的效果,需要提前计算好船身每一部分的长度和高度,这样才能顺利组装。”

上漆,则是一项需要极致耐心的细致活。“现在都用水性漆,第一遍干了之后,要用砂纸仔细打磨,最后再用布轻轻擦拭。”唐国中拿起桐油罐子,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复刻古船就得用这个桐油,第一遍涂上去,木头就像会‘喝’进去一样,自然风干三天后,再打磨、再涂,如此反复三遍,这船模几十年都不会坏。”每一道漆的涂抹,都是唐国中对时光的致敬,也是对古船文化的传承。

而最令人惊叹的,当属唐国中对细节的追求。在复刻《姑苏繁华图》的十艘船时,他严格按照画中比例制作,各种小物件也被一一还原:运粮船甲板上堆着的粮食袋是用麻布包着细沙做成的,官船上的凉亭桌椅、婚船挂的小灯笼也是用木头手工打造。除了外部装饰,船舱内部也毫不马虎。掀开一艘船模的舱板,可以看到储存货物的空间特意挖空保留;推开一艘船模的舱门,里面的小茶几、柜子一应俱全。为了还原船舱细节,唐国中总是先做里面的小零件,再完善舱板,“不然放不进去。”他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技艺的执着与坚守。


教手艺不图赚钱,就想让更多人知道老船的故事

如今,在盛北社区的匠心工作室,唐国中每周日下午都会开设公益手工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船舶知识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每个周末,也总会有人慕名到唐国中这儿学习做船模,他们中,大多是四十来岁、对船模怀揣热忱的人,也有在职的年轻人,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前来求学。“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和自己动手做,效果完全不一样。”唐国中一边饶有兴致地展示着大家的作品,一边微笑着对记者说道,眼中满是对传承的期待。

“做船模不卖钱,谁喜欢就送给谁。”这种纯粹的坚持,源于唐国中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信念。从《姑苏繁华图》中的十艘船,到“扬武号”“恬吉号”,唐国中的船模作品渐渐有了名气。这些作品经常被租借到博物馆或市集上展览,还引得不少外国游客对中国古船的独特文化啧啧称赞、惊叹不已。他也从不计较报酬,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做好这一份公益事业,让船模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唐国中由衷地感叹:“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见到这些古船了,看到他们对船模感兴趣,我打心底里高兴。”

“机器虽然做得快,但会失去一些手工独有的意义。”面对3D打印等新技术的冲击,唐国中始终坚持认为手工艺的传承不可或缺。他拿起一块百年松木介绍道:“这是朋友送给我的‘传家宝’——一位老爷爷睡过的床板。木质发红,韧性好,用这种材料做出来的船模也算是有百年历史了。”手工的意义,在他看来,或许就藏在一刨一凿的岁月温度之中,藏在每一次与木头的亲密对话里。

如今,58岁的唐国中每天下班后仍坚持不懈地练习制作船模,周末更是常常耗时12小时以上。他从不觉得年龄是阻碍自己前进的问题,反而满心期待退休后能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船模制作。未来,唐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计划,他想复刻更多不同类型的古代船只,继续大力推广船模制作这门手艺。在他心中,每一艘船模都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见证,“我想做一名传承者,让船文化的故事乘风破浪,驶向更远的地方。”

实习生 夏维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