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看苏州,“美丽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采风行启动
来源: 苏州生态环境
2025-10-29 19:15:00
昨天(10月28日),由新华网、中新社、央广网、新华日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苏州日报等中央、省、市7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走进苏州市相城区、常熟市、张家港,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对话,一线探寻苏州以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生动故事。
一村山水一村诗
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如今是全国闻名的“网红村”。而10年前,它还只是江南水乡中一个不起眼、环境普通的小村落。2014年,村庄以纪念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为契机,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由此迈入生态提升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
航拍冯梦龙村。冯梦龙村供图
整治12条河道,打造良荡港湿地公园,将生态公园变为村民日常休憩的“后花园”……据苏州市相城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尹俊光介绍,冯梦龙村通过环境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带动农文旅价值转化,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围绕冯梦龙农耕文化园,村里建起850亩林果基地,种植猕猴桃、杨梅、梨、蓝莓等多种水果,并配套推出水果采摘节、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造“耕读梦龙”“乐活梦龙”特色品牌,形成多条特色研学线路,让文化成为留住游客的“软实力”。
李志锋经营的蓝莓种植基地在苏州颇有名气。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与专题讲座,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基地每年举办行业培训与交流数十场,培训农民超4000人次,带动就业总量逾千人次。“我们现在重点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主攻技术输出。”李志锋透露,基地研发的智能种植大棚已初见成效。
芦花深处生态歌
秋日的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水波潋滟、芦苇摇曳,斑嘴鸭、白鹭翩然掠过如镜的水面,一拨拨孩子在这里生态研学。这片昔日的抗战屏障与战场,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与“生态绿肺”。
![]()
常熟创新打造的“1+6+N”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摄
沙家浜镇不仅坐拥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生态湿地,更以扎实的生态实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近年来,沙家浜镇累计修复退化湿地5331平方米,湿地率高达74.37%,并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我们全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薛翔介绍,常熟在全国创新构建“1+6+N”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为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力量。“1”指一个观测总站,“6”涵盖尚湖、南湖、沙家浜、昆承湖等六大热点区域分站,“N”则是遍布全域的多个观测点。借助AI识别、环境DNA、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该体系实现对重点区域物种的持续监测。目前,常熟已完成1个总站、3个分站和7个观测点的建设,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
湿地。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供图
金秋时节,沙家浜醉蟹香飘海外。今年9月,首批熟醉大闸蟹从沙家浜启程发往柬埔寨,标志着这道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江南风味,正以美味为媒走向世界。
鸷山茶香伴花海
凤凰镇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张家港市的“南大门”。2016年以来,凤凰镇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修复,坚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统筹生态保护与新城建设。
![]()
鸷山潭。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摄
“以前没人会来这里旅游,如今工作日都有人上山赏景品茶,周末更是亲子游客不断。”支山村村民陈梦霞指着眼前的鸷山潭感叹道。当地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策略,保留原始地形,利用矿坑天然汇水优势,将废弃区域打造成3.78万平方米的湖泊,水质达Ⅱ类标准。鸷山顶的茶室中茶香袅袅,宾客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肖家巷特色田园乡村里,82亩粉黛花海悄然绽放。这个仅73公顷、125户人家的小村落,山、水、田、园、茶融为一体,景致和谐,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而十年前,这里还默默无闻。
![]()
粉黛。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摄
2019年,肖家巷获评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村,逐步构建起以河阳文化、非遗传承为主线,融合餐饮、茶旅、民宿、农业与文创的“旅游+产业”体系。目前,村里已聚集10余家农家乐与民宿,年营业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凤凰镇还推出“主理人‘凤来计划’”,至今已吸引24位主理人前来创业。
“我们几乎没有淡旺季,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主理人杨静亚经营的“吴歌人家”是远近闻名的网红餐厅。10年前,她毅然转行,看中肖家巷的花海、环境与古朴风情,如今餐馆一座难求。
“从‘疮痍之地’到‘生态桃源’,凤凰镇不仅重塑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价值转化贡献了可复制的样板。”苏州市张家港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利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