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84岁老厂长守“桂”42载!古法慢酿的甜,藏着一村人的牵挂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7 14:37:00

11月6日,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窑上村桂香漫野。窑上花果蜜饯厂内,成排陶缸覆着竹编罩,桂花与蜜糖交融的醇厚香气裹着烟火气弥漫开来。84岁的老厂长王元伯踱步其间,布满老茧的手不时轻抚缸身,目光里满是对这份“甜蜜事业”的执念——这家创办于1983年的老厂,凭他坚守42年的古法技艺,正让各地游客循着香气而来,更连着一村人的生计与牵挂。

84岁的王元伯仍旧在厂里帮忙

“这几天是收桂花的旺季,能收16000斤左右!”王元伯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记者在厂区门口看到,几位村民正忙着将刚打下的桂花装袋过秤,竹篮里的花瓣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窑上村的桂花品质好,老厂长收了几十年,价格一直公道。”村民王阿婆一边清点桂花一边笑言,“现在打桂花、送桂花,成了家里每年的固定活计,就盼着这阵子多卖点。”

谈及建厂初心,王元伯打开了话匣子。40多年前,他特意请来果脯制作老师傅,潜心学艺四年才吃透核心技艺。“我们靠山吃山,窑上村的桂花是天然好原料,早年在南京、镇江、上海就有寄卖,老顾客都认这个味。”他坚持不用机器,“一来能控制成本,二来手工做的糖桂花口感更绵密,顾客吃得出来差别。”这份坚持也曾遇过难关,上世纪90年代,工厂陷入资金紧张、销路不畅的困境,是厂里员工齐心走出厂区推广产品,才共渡了那段艰难岁月。“再难,我们也没想着放弃这门手艺。”

老厂长在酿糖桂花

采访中,王元伯手不停歇地打理着桂花,还向记者细细拆解了糖桂花的制作流程。新鲜桂花收来后,要先加盐出水——既能去除苦涩,还能制成咸桂花基底,晒干封存后,等顾客需要时再放入传统陶缸,加入蜜糖与白砂糖慢酿。“这配方40多年没动过,一步都不能省,省了就不是这个味了。”

从当年扛着竹篮满山打桂花的青壮年,到如今在厂里品控把关的耄耋老人,王元伯的生活始终与糖桂花绑定。他告诉记者,如今工厂已交给孙子打理,但他每天都会到厂里转转,叮嘱工人“选桂花要挑完整的,晒桂花要避开雨天”。“以前一天能打几十斤桂花,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就在厂里帮帮忙,尝尝、看看,确保甜度和香味没走样。”几位跟着他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工人也依旧坚守,63岁的沈凤仙说:“跟着老厂长做了一辈子蜜饯,就想把这手艺守好,让更多人吃到正经的古法糖桂花。”

王元伯正在清洗桂花

厂区的销售门店里,各地游客挤满柜台,货架上糖桂花、干桂花、青梅蜜饯等产品摆满几层。南京游客特意绕路而来,只为尝尝老手艺的味道;上海游客李女士一下买了六罐:“我妈妈特别喜欢用糖桂花做甜品,这里的蜜饯也好吃,带回去让她也尝尝老味道。”收银台前,打包好的糖桂花堆成小堆,店员忙着核对订单,解答“能放多久”“怎么保存”的疑问,热闹的氛围里,满是对这份甜蜜的认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见习记者 孙汉仑

视频:孙汉仑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