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致谢传深情,石榴花开满校园!苏州职业技术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答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1 17:49:00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余韵中,一封跨越天山、寄往太湖之滨的感谢信,为苏州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苏职大”)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荣光。这封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联合署名的信函,既是对该校援疆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揭开了这所职业本科院校以实干织就民族团结网、用担当书写职教使命的生动实践。
千里致谢背后——援疆教育的“精准牵手”
作为2025年升格并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职业本科院校,苏职大将援疆视为“彰显职教价值的政治任务”。2024年7月对口支援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工作启动后,学校迅速搭建“一把手挂帅、全链条推进”的帮扶架构,3名骨干干部远赴挂职、4名新疆教师来校研修、5名专业教师参与本科专业评议,从办学规划到课程设计,为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夯实了办学根基。
2025年8月,两校签订五年期对口支援框架协议,将帮扶从“点对点”升级为“系统化共建”。聚焦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七大领域,苏职大着力培育对方“自我发展、持续造血”的能力。如今,新疆理工职业大学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稳步增长,7项教学成果奖的斩获,让职业教育的种子在天山脚下悄然扎根。
校园浸润——让民族团结融入日常肌理
援疆只是苏职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缩影。在校园里,一套“沉浸式”育人体系早已常态化,让民族团结从标语变成可感可触的日常。
理论宣讲不再是抽象的灌输——中联部专家与师生围坐畅谈“民族交融与中国式现代化”,话音刚落,藏族舞蹈的翩跹、土家族歌曲的悠扬、藏文书法的雅致便轮番上演,让理论有了温度与感染力;“少数民族职业目标训练营”精准对接学生困惑,校内外导师团开设“菜单式”课程,“师生结对”从专业课难点突破到职业规划指引,全程护航成长;非遗体验课上,昆曲唱腔、漆扇扎染、苏绣针法吸引各族师生上手实践,他们的作品在“铸牢中国心,凝聚奋进力”技艺展中斩获江苏省高校设计奖项,指尖的触感里,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真切的认同。
![]()
跨越山海的“美育纽带”——苏藏情谊的温暖传递
如果说援疆是“教育帮扶”,那苏藏之间的“美育+思政”合作,便是跨越3000公里的“情感交融”。得知西藏林周县藏民儿童的教育需求后,苏职大民进党派迅速组建“格桑茉莉共芬芳”支教团。
3名专业教师为松盘乡中心小学设计了融合藏地元素的校徽与校歌,还以该校优秀学子晋美占堆为原型打造数字形象,让藏地孩子从身边榜样中汲取力量;创新推出的7日“美育思政”课程更成了文化桥梁——美术课共绘民族团结画卷,手工课制作藏式吉祥挂饰,音乐课同唱《歌唱祖国》与藏族民歌,300余名藏地师生在艺术熏陶中加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知。如今,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支教”,苏职大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份情谊被《西藏日报》专门报道,成为两地民族交融的鲜活注脚。
![]()
辐射中西部——把帮扶的种子撒向更多角落
从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苏职大的帮扶足迹早已延伸至中西部多地。在甘肃,协助优化应用型专业布局,让职教更贴合当地产业需求;在贵州,分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为地方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在延安,推动红色文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10个对口支援项目落地生根,不仅让“五个认同”在全校师生心中愈发牢固,更吸引了中国大学生在线、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形成良好社会反响。
“收到感谢信是荣誉,更是责任。”苏职大党委书记温贻芳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在这所学校看来,职业教育不仅是培育技能人才的“摇篮”,更是连接各民族的“纽带”。未来,苏职大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中西部帮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绽放在更多角落,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贡献更多“苏职大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顾秋萍 通讯员 蒋君毅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