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90后新农人王六一:十五年扎根常熟支塘,在希望田野上书写青春答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1 21:03:00

秋阳把连片玉米地晒得暖洋洋,清甜的玉米香在田埂间弥漫。在常熟市支塘镇支东村,32岁的90后王六一身穿迷彩服、戴着草帽,穿梭在农田里,时不时拨开玉米叶,指尖轻触饱满的果穗,黝黑的脸上漾开笑意,轻快的脚步把年轻人的活力,撒在他耕耘了十五年的土地上。

2010年,17岁的王六一跟着父母从浙江温岭来到支塘镇。初到这里时,他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忙活,晨露里除草、烈日下驾驶农机耕地、背着雾机喷洒农药,日落时,他扛起一筐筐沉甸甸的蔬菜往货车上装,一身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可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凭着骨子里吃苦耐劳的韧劲,一点点摸清了土地的“脾性”,默默积攒着种植的门道。三年后,他敏锐察觉到市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便果断在支东村承包下223亩土地,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农人”。

“种地从不是靠蛮干,得跟着时代走。”王六一心里门儿清。2016年,为打破“人力为主”的传统模式,他和家人商量后,投入20多万元买回拖拉机、收割机,还自己对着说明书琢磨操作技巧,白天练驾驶、晚上学维修,没多久就把农机用得得心应手。后来,他又添了无人机,看着机器在天上精准施肥、喷洒农药,他愈发笃定:科技才是农业的“金钥匙”。除了学技术,他还常翻农技书籍,向父亲讨教老经验,从精选良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把每一个种植环节都摸得透透的,渐渐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

2021年6月,“虞帆农场”正式运营,王六一和母亲应菊香、父亲王瑶明一起,把223亩土地规划得井井有条:80亩种水稻、小麦保粮食,其余地块种蔬菜、玉米等经济作物,专做高质量绿色有机农产品。他把“质量”二字刻在心里,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条例,从播种到收获层层把关。靠着这股较真劲儿,农场的农产品在周边市场越来越受欢迎,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这些年,王六一也总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作为种植户,他能享受到当地的种粮补贴;菜地遇到难题,村里总能及时帮忙解决;有时蔬菜滞销,村干部又帮着联系销路,解了燃眉之急。这份温暖,让他更坚定了扎根这里的决心。

从初来乍到的少年,到执掌现代化农场的新农人,十五年间,王六一的脚印遍布这片农田。如今,看着自己的农场渐渐有了名气,他常说:“别人说农民没出路,可我觉得,跟着国家政策走,把技术用在地里,农业就是有奔头的‘朝阳事业’。”秋日的风拂过农田,玉米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见证这位新农人,用汗水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精彩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