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三种昆曲演出场景,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解锁传统艺术魅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7 15:40:00
“原来昆曲的服饰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今天真是收获满满!”11月15日上午,23名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在家长陪同下走进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二级演员陈晓蓉老师的带领下,解锁戏服里的“身份密码”,探寻戏场台前幕后,沉浸式感受昆曲“水磨调”的婉转韵味。
![]()
活动现场,陈晓蓉以经典剧目《牡丹亭》为切入点,为小记者们逐一介绍角色:“这是女主角杜丽娘,旁边是她的侍女春香,还有我们常说的小生,也就是剧中的男主角。”她特别提到,传习所每周末都会上演《游园惊梦》这出经典剧目。随后,陈晓蓉便带着小记者们漫步在园林实景中,青石板路、雕花廊架、叠石流水间,处处都是《游园惊梦》里的经典场景,小记者们放慢脚步边走边看,一位小记者激动地说:“仿佛走进了戏曲里的江南!”。
![]()
除了园林剧场式的演出,小记者们还先后参观了厅堂戏台与专业剧场的表演。三种截然不同的演出场景,让小记者们纷纷赞叹,全方位领略了昆曲艺术在不同空间中的独特韵味。
随着讲解深入,陈列区的服饰与道具很快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目光。陈老师指着展陈的官帽与服饰进行介绍,并从衣饰的工艺和纹样带领小记者区分角色定位,精美的头饰让小记者们纷纷围观起来。陈晓蓉随即讲起一支簪子的传承与变化。“以前昆曲头饰常用翠鸟毛粘贴,叫‘点翠’,但现在翠鸟是保护动物,就改用绸缎或水钻替代,称为‘点绸’。”陈晓蓉表示,哪怕是小小的装饰调整,既保留了传统美感,也藏着对自然的敬畏。活动中,她还教大家一个快速判断角色年龄的小技巧:“黑胡子是青壮年,花胡子对应中老年,白胡子就是老年角色啦!”来自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校的胡栋祥兴奋地说:“原来通过胡子颜色就能猜年龄,又掌握一个小技巧!”
![]()
走到乐器展示区,陈晓蓉特意强调:“昆曲离不开笛子,曲笛是伴奏的灵魂乐器,它的音色婉转柔和,和昆曲‘水磨调’搭配在一起,才有了独一无二的江南韵味。”现场,她还邀请小记者们拿起鼓棒试音,悠扬的旋律让孩子们纷纷驻足聆听,眼里满是好奇。
最让小记者们兴奋的当属互动教学环节。“手指轻轻并拢,指尖微微上翘,这是柔美的兰花指;手掌舒展打开,手腕轻轻下压,就是舒展的兰花掌;握拳时保留掌型的圆润,便是刚劲的兰花拳。”她一边示范一边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姿势,从手势拿捏到姿态神韵,一步步细致引导。小记者们跟着认真模仿,指尖轻转、掌式舒展、握拳利落,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昆曲身段的古典美学,脸上洋溢着专注与喜悦。
![]()
苏州市文征明实验小学校的小记者潘伊宁说:“这次昆曲探索之旅太有意思了!从园林到厅堂再到剧场,三种不一样的演出场景,让我们全方位领略了昆曲的魅力,还学会了昆曲的基本指法,真是收获满满!”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