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具身智能虞城“会师”,千年古城奔赴千亿未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15:51:00

11月18日,在常熟国际展览中心C馆,一场特殊的“明星见面会”精彩上演——一台四足机器狗灵活穿梭于障碍物间,时而切换“螃蟹步”横向移动,遇到斜坡时四肢精准发力稳稳攀爬;建筑机器人展区,混凝土地面整平机器人、抹光机器人通过标准化操作展示着毫米级施工精度;户外助行外骨骼机器人、AI情绪机器人、安防巡查机器人……

这些闪耀科技光芒的“钢铁主角”,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第一届IEIIC国际创新大赛启动仪式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融通行动大会现场的真实场景。40家覆盖整机、零部件、软件算法等领域的产业链企业齐聚于此,全景式呈现智能机器人的创新生态,吸引着600多名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及市民驻足观摩、交流探讨,让这座千年古城瞬间化身为智能时代的创新中心。

三年行动计划: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从数字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决定未来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赛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在大会致辞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而当众多城市还在观望这一前沿领域时,常熟已拿出具体行动方案。

当天上午,《常熟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这份规划清晰勾勒出常熟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具体目标: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引育5家行业链主整机企业,建成10家国家级智能工厂,打造50个典型场景,培育150家“专精特新”与独角兽企业,集聚500家生态伙伴。

支撑这一宏伟目标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政策支持。计划明确实施“五大工程”:在人才引进方面,对顶尖科技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300万元安家补贴;在企业培育方面,设立总额10亿元的基金池,对企业并购重组等重大行动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在技术创新方面,对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在应用推广方面,对新产品给予最高50%订单额奖补,对典型场景、智能工厂给予最高300万元资金奖励。

目前,常熟已集聚以立讯为龙头的智能机器人企业近200家、年产值超400亿元,基本构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矩阵。正是基于这一产业基础,常熟才敢定下“1200亿元”的高目标。

大会现场,多家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这一政策体系的最大亮点在于精准对接产业痛点。对新产品给予最高50%订单额奖补,直接击中了创新产品市场化初期的推广痛点;对典型场景、智能工厂的奖励,则能有效推动技术从“样品”走向“产品”。这种“需求牵引型”政策设计,比单纯的资金补贴更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体现了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

这一计划的发布,也标志着常熟在具身智能这一全球科技竞争关键赛道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在致辞中强调要“形成‘用得好、研得深、产得出’的良性循环”。分析人士认为,常熟的这一行动计划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积极响应,既关注产业规模扩张,又注重创新生态构建,体现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随着这份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常熟这座千年古城正在加速蜕变为智能时代的创新高地。从“服装之都”到“汽车名城”,再到如今发力“具身智能”,常熟的产业升级之路,正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生动缩影。

为何是常熟?这是一座让创新"安心扎根"的城市

当全球目光聚焦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常熟的“千亿”底气从何而来?大会现场,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在产业推介中给出了答案:“常熟是一座‘有实力’的城市,GDP已突破30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三;常熟是一座‘懂制造’的城市,拥有市场主体超30万家,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常熟更是一座‘善创新’的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8%,人才总量超45万人,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前三。”

深厚的产业根基、充沛的创新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共同孕育了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渥土壤。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常熟已基本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矩阵。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国际联创中心(常熟创新中心)、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先后落户。穿山甲餐饮服务机器人、恒工精密行星减速器等产品市场份额分别达到全球前四、全国前三,立讯机器人作为行业龙头引领产业发展。

而尤为难得的是常熟对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正如张伟所言:“在常熟,‘先懂你,更懂你'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长情的陪伴与守护。"

这种陪伴体现在细节处:亿元人才房票和超5000套拎包入住的公寓,让初来乍到的工程师不必为安居发愁;UWC世界联合学院、7所四星高中、2家三甲医院,为人才子女教育和家人健康提供托底;苏州工学院等院校每年输送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总规模近330亿元的常创股权基金、战新人工智能母基金,则让好项目不缺资本;超百个园区、近千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以及"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的高效服务,共同构成了企业发展的"舒适圈"。

当产业基础、政策诚意与生活温度融为一体,常熟在具身智能这一全球竞争的前沿赛道上,便拥有了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这里不仅有行业龙头引领,更有让创新者安心扎根的完整生态——这或许才是吸引全球机器人精英奔赴虞城的最大磁石。

融通之道:打破"孤岛",构建创新共同体

再把目光回到这场大会,一个关键词贯穿始终——"融通"。当产业要素如"孤岛"般分散,创新便难以迸发;当各方力量如江河汇海,突破便水到渠成。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了变电、输配电、电力施工等场景的具身智能技术需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启动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融通行动并发布需求清单。这是国、央企今年首次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需求清单,此举也是国内首次由两家央企共同发布需求榜单。

常熟同步发布了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需求清单。省内3家联合体发布了国家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以真实场景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从能源电力到养老服务,需求侧的开放正在为供给侧的创新打开广阔空间。

创新链的融合不断深化。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发起"高校赋能智能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倡议",提出共建"高校—地方—企业"联合实验室,推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组建跨校技术转移中心,联合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标准输出"全链条机制;实施"双导师制"培育复合型人才。当高校的科研智慧与企业的市场嗅觉相遇,创新便从纸面走向了现实。

从需求发布到平台建设,常熟正以"融通"之笔,描绘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图景。当创新要素如星火相连,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燎原之势。

大赛玄机:不止于赛,更是产业"超级链接器"

首届IEIIC国际创新大赛的"玩法",颠覆了传统赛事逻辑。它将"国际具身智能创新大赛"与"全球校园机器人嘉年华"双赛融合,前者是"产业驱动",后者是"教育普及",覆盖从顶尖科学家到青少年创客的全年龄段。

这场赛事的最大亮点在于其产业化导向。大赛总冠军将获得最高1亿元的综合扶持资金,这并非简单的奖金,而是一套覆盖“检测—中试—产业—资本”全链条的产业赋能体系:苏州赛迪的检测认证、省级中试基地的转化验证、立讯的供应链资源、投控集团的资本对接——总冠军得到的,是一张直达产业化的“头等舱机票”。

大赛设置了海外、国内、线上三大赛区,在北美、欧洲、亚太、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核心科创腹地发布全球招募令。2026年1月至3月各赛区开展集中赛事,5月举办全球总决赛,赛后发布《区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正如大赛组委会主任贡森所言:“我们不做‘一次性’的赛事,而是致力于打造集‘赛事、产业、文旅、资本’于一体的国际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大赛的终点不是颁奖台,而是产业化的新起点。”

链接未来,从“懂你”开始

大会已落幕,但常熟的智能机器人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章。在展馆的一个角落,这样的场景令人深思:工程师们围在仙工智能的展台前,产品市场经理韩通正演示着“星云平台”——一个能让企业从300多种即插即用的配件中自由组合机器人的系统。“我们希望让每一家中小企业,都能以最低门槛拥有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助手。”韩通说。这看似简单的理念,仿佛也揭示了常熟产业哲学的精髓:构建让每个创新者都能发光的生态系统。

这种“平民化创新”“让创新更可及”的思维,与常熟“先懂你,更懂你”的城市承诺不谋而合。真正的创新生态,既要懂前沿技术,更要懂技术如何解决产线上的真实痛点;既要懂产业规模,更要懂每个创新者背后的人心所向。这份"懂你"的智慧,正是常熟历次产业跃迁的底层密码。

在科技革命的时代浪潮中,没有永远的先行者,只有不断自我革命的勇者。从“衣被天下”的纺织名城,到“汽车名城”的制造重镇,再到如今发力“具身智能”的创新高地,常熟的产业升级始终与中国制造的跃迁同频共振。当人们谈论智能时代的未来,常熟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再先进,也要以人为本;产业再宏大,也要扎根实际;视野再国际,也要服务本土。

大幕已启,主角登场,好戏才刚刚开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