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话碰撞青春声,薪火点亮少年心——苏州“三话比赛”市区决赛精彩上演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07:42:00
当铿锵有力的普通话撞上温润细腻的吴侬软语,当国际化的英语融入中国孩子的舞台戏剧,一场“语言创意盛宴”在苏州上演!11月20日,第十七届苏州市“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比赛市区赛区决赛热力开赛。全市小学的“小小艺术家”们,在“烽火青春·薪火相传”的主题下,灵活运用“三话”,以舞台剧为载体,再现烽火岁月中青年志士的热血担当与家国情怀。
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
创意为笔,口才为墨:三话碰撞的舞台魔法
“三话比赛”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为苏州教育界的一张特色名片。与普通语言比赛不同,它要求选手在5-7分钟内,围绕特定主题,将普通话、苏州方言和英语口语自然融合,通过舞台剧、情景对话等形式进行创意表达。
本届比赛以“烽火青春·薪火相传”为主题,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小选手们各显神通:有的将抗战故事与现代元素结合,用VR科技设备引入故事,用戏中戏讲述历史;有的设计“时空穿越”,让抗战英雄与当代少年面对面交流,引发观众共鸣。
“这不仅是语言比赛,更是一场创意盛宴。”一位评委点评道,“孩子们用方言讲苏州故事,用英语看世界,用普通话传递家国情怀,这种‘三话融合’的表达方式,正是比赛的最大亮点。”
评委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节目
新苏州娃苦练一口吴侬软语征服评委
在众多精彩节目中,第十五个节目《生命的回响》尤为引人注目。节目讲述了抗战时期,年仅16岁的苏州评弹艺人蔡文琴借为日军军官表演之机,配合抗日组织策划刺杀行动,并在关键时刻用身体堵住后门、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舞台上,小主演刘陈希涵怀抱琵琶,用苏州方言唱着评弹小曲,一口地道的吴语引得在座评委纷纷点赞。得知刘陈希涵并非苏州本地人时,方言评委更是对她竖起大拇指称:“能讲成这样很不容易的!”
“我从小就喜欢学习各种语言。”刘陈希涵分享道,“苏州话是现学的,老师教、同学帮,我自己还发明了‘谐音记忆法’。”当记者提问苏州话和英语哪门语言更难学,刘陈希涵立马回答:“苏州话!”她告诉记者:“因为苏州话有些发音很难发出来,而且它其实不能逐字去学,必须结合生活对话去体会,但英语就会简单很多。”随后,刘陈希涵向记者现场演绎了一段苏州方言台词:“姆妈,等吾长大。一定将苏州评弹唱给大家听,唱给外国人听,唱给全世界听。”
刘陈希涵的搭档刘卜凡则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少年,他坦言,自己的苏州话也曾“磕磕巴巴”。“平时在家都说普通话,很多俚语只会听不会说。”为了演好角色,他和父母开启了“方言家庭剧场”,晚饭后全家对着剧本逐句“抠音”,连“鱼”字的发音都要练十几遍。
“看到新苏州孩子努力学方言,本地孩子重新拾起乡音,我特别感动。”苏州话评委表示,“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传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新老苏州人的‘双向奔赴’。”
演员们精心设计的“时空对话”桥段
评委点赞:语言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提升
“三话比赛”的评分标准不仅看重语言准确性,更注重创意表达和文化内涵。每位选手需经历“舞台表演+即兴答辩”双重考验,由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三组评委分别打分。“孩子们的表现超出预期!”一位评委感慨,“他们不仅语言流畅,还能通过声调、动作、表情传递情感,把‘说’变成了‘演’,这才是真正的语言艺术。”
当然,小学组的萌娃们也贡献了诸多“笑点”,有孩子过于紧张将“hometown(家乡)”听成了“home(家庭)”,开始介绍自己的妈妈。也有孩子口误将“a glass of milk(一杯牛奶)”说成了“a glass of music(一杯音乐)”,引得评委和观众笑声连连。一位评委称:“出现差错不要紧,敢说要比会说更重要。”
更让评委们欣慰的是,比赛激发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许多孩子在介绍家乡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苏州的评弹、昆曲、园林,刘陈希涵也同样提到苏州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welcome to Suzhou!”
“‘三话比赛’就像一座桥梁。”赛事负责人苏唯珂称,“它连接了历史与现实、本地与外地、语言与文化。当孩子们用普通话、苏州话和英语来讲述同一个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口才的提升,更是文化自信的扎根生长。”
刘陈希涵(左2)和搭档们一起表演舞台剧
后续,初中组和高中组的比赛将接连上演,这场语言与文化的盛宴仍在继续。小选手们用创意与口才,将烽火青春的故事娓娓道来,也为苏州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以后我想学习更多的语言,向全世界介绍我的家乡!”刘陈希涵的梦想,道出了许多参赛选手的心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赵旭 实习生 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