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常熟“智”启新程:一座江南小城的AI雄心与算力突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14:23:00

在千年文脉浸润的江南小城常熟,一场关乎未来产业格局的“算力革命”正悄然掀起。11月20日,“智云江苏 智算常熟”城市AI品牌发布大会暨“常智汇”分享交流会在昆承湖畔举行。这座以虞山尚湖、古琴文化闻名的古城,正以惊人的速度撕掉“传统制造”的旧标签,迈向“人工智能高地”的新赛道。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签约仪式,而是一场政企协同、生态共建的战略宣言。常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长三角首个县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

算力即生产力:小城装上“超级大脑”

在数字经济时代,谁掌握算力,谁就掌握未来。大会上,中国电信“息壤”算力调度平台常熟节点正式启用。该平台如同城市的“算力电网”,可将本地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并接入“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的长三角枢纽体系,实现跨区域高效协同,让算力像水电一样即开即用。“这相当于把一个国家级超算中心‘搬’进了县级市。”一位参会技术专家感叹。

支撑这一雄心的,是常熟扎实的产业基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江苏电信副总经理赵景锐在致辞中强调,常熟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拥有33个工业大类、4900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智造高地”。从汽车零部件到纺织服装,从装备制造到绿色照明,丰富的应用场景为AI落地提供了天然试验田。此次合作,正是以AI为引擎,推动数实深度融合的关键落子。

目前,常熟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00家,实现营收超400亿元;培育大模型33个、典型应用场景71个。而在算力基建上,常熟更是“重仓押注”——已投用450.9P(每秒450.9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在建规模突破10000P。

场景驱动:“AI+”赋能千行百业

如果说算力是“底座”,那么场景就是“出口”。常熟的AI战略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本地产业土壤。

活动现场,一批“AI+”重点项目落地,覆盖产业智造与城市治理两大维度。

在产业端,AI正深度融入制造全链条:从丝路新贸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出海”通道,到AI辅助服装设计、协同研发等环节提效降本;从绿色照明、智能仓储物流的精细化运营,到工业PON全光工厂与5G确定性专网智能工厂的底层重构,常熟正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而行。

在政务与民生端,AI则成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常惠农”AI政策计算器让惠农补贴“一键知晓”;水务AI大模型实现管网风险智能预警;常熟智慧教育云网一体化平台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这些应用将有效服务于高效治理、安全运行与普惠民生。

技术底座方面,中国电信“星辰”大模型将结合常熟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推进行业垂类模型训练与应用,助力培育具有常熟特色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生态共建:从“单打独斗”到“军团作战”

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靠一家企业或一个部门完成的。本次大会还揭牌三大标志性载体:苏州市“六度空间”人工智能特色集聚区(智算未来城)、人工智能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智慧警务智能体联合实验室。其中,智算未来城作为苏州唯一入选的县级市项目,将成为AI企业集聚的“强磁场”。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发布的“智云STORE”首批生态伙伴计划,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AI应用商店模式——企业可按需“选购”AI能力模块,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构建智能系统。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常熟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智云江苏 智算常熟”城市级AI品牌,通过构建“算力高、模型强、应用广”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建设长三角具有引领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和“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生态共同体。

常熟此次布局强调系统集成与生态培育,力避“盆景式”示范,致力于打造可自我演进、多元共生的“森林式”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就在大会前两天,第一届IEIIC国际具身智能创新大赛已在常熟启动,《常熟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发布。常熟市副市长顾向民强调,未来三年,常熟将聚焦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力争到2027年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小城大志:为何是常熟?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常熟既非省会,也非计划单列市,却为何能率先打出“城市级AI品牌”?答案在于其独特的“三位一体”优势:完备的制造业根基 + 敏锐的政府前瞻布局 + 强大的央企地方协同机制。

“冬藏万物知劲节,蓄势蕴华正当时。”正如顾向民副市长所言,常熟正以“江南福地”的包容气度,诚邀华为、阿里、百度、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加码常熟、投资常熟”。而中国电信的深度参与,则为这场转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字底座”。

可以预见,在“智云江苏 智算常熟”的旗帜下,这座千年古城将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琴川故里,更将成为中国县域经济智能化转型的鲜活样本——小城有大志,算力见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赵旭